《万木草堂口说》等记录
康有为弟子黎祖健所录《万木草堂口说》,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在万木草堂的听课笔记,内容详尽,价值颇高。[35]此时,康有为在北京会试中式,《上清帝第三书》已达天听;归途过南京、上海,办强学会上海分会,结交张之洞等人;正是康学术力量大爆发之际。然黎祖健所录康讲演内容的目录为:
学术源流(一至七)、孔子改制(一至二)、洪范、易、礼制、礼、禘祫、禘尝、礼运、王制(一至二)、中庸(一至三)、诸子(一至三)、列子、孟荀、荀子(兼言孟子)、春秋繁露、汉书百官公卿表、史记儒林传、史记两汉儒林传、汉书艺文志、律历、乐、经策、文章源流、文学(并讲八股源流)、论文、骈文、赋学、讲王介甫百年无事劄子·苏子瞻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八股源流、袁稿、格物、励节、辨惑·据德、主静出倪·养心不动、变化气质·检摄威仪、孝弟·任恤·宜教·同体饥溺、汉晋六朝唐宋学派、宋元学派、明国朝学派、正蒙、通书。[36]
从以上的目录可见,康有为所授内容仍是中国传统的学术,其中部分内容与《长兴学记》相同,而无“西学”的专节专论。细读《万木草堂口说》,可以明显感受到,康讲授的题目虽然宽泛,但核心内容是“孔子改制说”与“新学伪经说”,并涉及“大同三世说”。康在讲学中亦谈到西方或印度等地,相当数量的部分是他此时比较热衷的“地顶说”“洪水说”,以此来解说世界各国的早期历史;[37]另有一些关于西方的言说,属奇闻逸事之类的“西洋景”,内容分散,不成体系;[38]而真正涉及“西学”者,数量少,且分散。对此,我稍加整理,分为“议会”“司法”“经济与财政”“大同”“兵役”“婚祭丧服等礼制”“中西学术”“天文与历法”“乐理”等条目,缀录于下,并加简注,以能了解康对这些问题的集中看法:
“疏仑议院”。“后世不行‘谋及庶人’之制,‘与众共之’,‘与众弃之’,‘国人皆曰可’,皆西人议院之意。”“孟子用贤用杀皆听‘国人曰可’,亦‘与众共之’义也。西人议院即是。”“孟子言治天下,皆曰与民同之。此真非常异义,全与西人议院民主之制同。”[39]
“租梨听讼,甚得《王制》决狱之意。外国所谓租梨,即中国绅士也。”“外国有十二绅士曰租梨,必俟画押然后定,即‘疑狱,汎与众共之’也,知外国亦合孔制。”[40]
“外国百里玺天德亦有以捐钱得者。”“外国库氏、温氏,亦创言井田之法。库氏欲以十里之地以千人处之,任其耕读商贾,温氏欲以三十家均田。然皆不可行也。”“外国国用亦由议院年计,亦是‘冢宰制国用’之法。”“美国金库有机器守之,今富甚,年年减赋。”[41]
“美国人所著《百年一觉》书是大同影子,《春秋》‘大小远近若一’是大同极功。”[42]
“德相卑思墨变法,举国皆兵,日本今留后兵三百余万。”[43]
“欧洲皆是期服。”“英国权革拿定至亲不婚之礼。”“印度、波斯与三代制度相类。”“外国以未时为第二日,俄以十二月为正月,欧洲以夜半为第二日。”“欧洲白统,俄赤统。”“巴比伦、犹太,皆有祭天之制。”“外国考出无龙凤,金人用骆驼祭天,荷兰以大鱼。”“地球各国,皆有章服,惟美国无之,平等也。”“印度之制,以生人殉葬,用火焚之,夫死则妻殉之。日本丧期年,子于亲、妻于夫皆然,祖父母皆百日。西国亦大略如此。”“欧洲皆期服。父母期,夫妻期,日本同,祖父母百日。”“今欧洲尚白,亦行孔子三统中之白统也。”“欧洲吉事尚白,凶事用黑。俄吉事用红。”“印度三时,无秋,以四个月为一时。缅甸二时,每时六月。欧洲英、法等国以十一月为正,俄十二月为正,皆在孔子三统之中。”[44]
“希腊之七贤,波斯之阼乐阿士杯,印度之九十六外道,皆在周时,与周、秦诸子同。”“西人甚美中国取士之制。”“德国相卑士麦评论诸教,最拜服孔子。”“外国之学,改制之学存焉。”“英之行格里送花瓶一枚于阙里孔庙,前德相卑士麦摹孔子像而拜之。‘有血气莫不尊亲’也。”“庄、列多言至理,能知天地之大,且多与西人之说合,当为孔子后学,但兼老学耳。”“墨子传教最悍,其弟子死于传教者百余人。耶氏亦然,耶氏身后十三传弟子皆死于传教。回教亦然,皆以死教人也。”“墨氏绝似耶氏,墨灭而耶昌者,地中海之故也。地中海各国环绕,急则易逃,墨氏生于中国,无地中海可逃,故公孙宏等专杀侠家,侠即墨派也。”“重生不重死,西人亦近杨朱。”“西学多本墨子。”“墨子颇似耶稣,能死、能救人、能俭。”“墨子之学,远胜老子,西法之立影倒影,至元朝始考得,墨子先言之。”“宋牼言寢兵,今欧洲有太平会,亦自宋牼开之矣。”“希腊盛时有梭格第者,言学以修齐治平,似孔子,约己济人,似墨子。当时创教者亦有七人。”“惠子卵毛、钩须之学,欧洲盛行。”“波斯之造落阿士堆专以阴阳发挥义理。”“公孙龙子讲名学,欧洲学派似之。”[45]
“周时,希腊巴固它拉始言地动,嘉靖五年,哥白尼大详之。”“康熙间,奈端创重学。”“法天文家拉固拉失以重学考出天王、海王。”“重学,法国那白那失创之。”“郭守敬得于回历为多,徐光启得于欧洲历为多,皆外国之历也,中学之历已亡矣。”“美国贺旦有天文台,在洛基大山有天文镜甚大。”“欧洲无润月,回回亦然,元朝用之九执历是也。”“欧洲论日数,有三十号,二十九号则仍以月计也。”“每年溢十一日零四个时。”[46]
“五声二变,外国亦同,外国半声即二变。”“索拉古勒明即中国之宫商角徵羽,又有佛西二变声。”“外国有三品八级。”“吕阳律阴,外国分刚柔、半刚半柔、三刚八柔、二刚七柔。”“欧洲乐太大,非中声。”[47]
从数量上看,《万木草堂口说》约十万言,而涉及印度、波斯和西方的内容,包括“地顶说”和“西洋景”在内,大约为三千字,由此可见比例关系之低。以上的引文,放在一起看,或会感到触目惊心,而分散到原书之中,则平淡不彰,就像一小撮盐用手指蘸着吃还是放到一锅汤里喝,味道自不相同。更为重要的是质量。虽说是学生记录口说,经常会有因不甚理解而误记,或因书写速度(当时用毛笔)来不及而过度简化,需得加以会心善意地解读。但从这些引用的内容来看,不得不指出康有为西学程度不高。这也是我不厌其详、尽量缀录的原因。康用中学(主要是儒学)的观念来解释西方的政治、法律、经济等多种制度,尤其是“议会”。康用中西学互通的理念来解读西方的“礼教”与学术,尤其是墨子的影响力。特别奇妙的是“三统”,康指认欧洲为“白统”、俄罗斯为“赤统”,以能与董仲舒的学说相联系。康没有看到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在思想领域的巨大进展,没有说明西方近代政治、经济、社会诸学说,只提到了一种西书——《百年一觉》。但是,不是这本书刺激了康的“大同三世说”思想,而是这本书证实了他的“大同三世说”思想,由此连带到何休的“著治大平”,想象着“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的“极功”。这正是康此期“大同三世说”的基本思路。[48]以上引文的分量较大,限于篇幅,我无法再加入上下文关系,在许多场合,康的本意是说中学,附带着谈到西方或西学,以作为佐证。从以上引文的内容来看,几乎在所有言及西方或西学的领域,康都强调了中学的意义和作用,甚至是主要意义和作用,有些言词已近于“西学中源说”;仅仅在两个领域,他没有强调中学的价值:一是普鲁士和日本的兵役制度改革;二是天文学与历法。这也是值得注意的比例关系。
《万木草堂讲义纲要》是康有为第四子康同凝(1909—1978)的家藏,封面署“大人丁酉夏在万木草堂之讲义抄录”。[49]“大人”,指康有为。“丁酉”,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讲义”,是康本人所写或听讲者的笔记,从文字内容来看,当属听讲者的笔记。[50]由此可见,该讲义由康弟子“抄录”以送康审阅。至于康本人是否看过,则无从知晓了。其篇目为七:“七月初三夜讲源流、《中庸》、讲《王制》、讲文源流、讲《大学》、书目、百官公卿表”,也没有讲西学的专节专论。康在讲授中涉及西方或西学的内容,少于黎祖健所录《万木草堂口说》。由于此类内容分量不多,故全录于下,并加简注:
“天文镜近六百里。地从日、火星出。”“洪水者受天地之湿而成,非忽然而有。地之出约五万岁。”“洪水之后,人、物生焉。至禹而定天下之始。通考地球自禹时始。地球由昆仑大初起而定。”
“汉朝与罗马同。康先生作《万国同风考》。”“印度七千里平田。泰西三代:巴比伦、希腊、埃及。”“印度祭祀于夭祠。重巫犹是太古之俗,乡间甚盛。君挟民权,巫挟神权。种族、言语倶从印度出。”“波斯太阳教不存。孔子者,火教也,以太阳为主。”
“礼拜七日极奇。《易经》七日一来复。血气七日一变,孔子时已知此义。”“罗马废闰月。泰西废闰月八百年。天文历算日氏讲。印度、埃及文字象形。”
“希腊变出十二国来。欧洲风俗之变自希腊始。罗马以来未有国王,全世家执事。希腊立九王,此读书家不通之故也。”“通泰西无立城之例。”“欧洲之政皆自希腊始。泰西之文学、治术、技艺诸门,皆自希腊始,与诸教无关,不关各国。”“议院之艺,疏伦所例。”“泰西诸教到希腊时并出。”
“现泰西三年丧,通罗马旧制皆三年丧。”“外国皆三年丧,通罗马六年丧。”“三代全行西派,以短衣为尚。”“旦制天文镜可移日在六百里。”“孔子立男女之制,极仁天下也,娶异族之义甚大,至今中国皆赖之。”“人中之微生物,三十三万之显镜可打出。”“孔门专讲类字。波罗斯、土耳其皆孔子之教。”
“外国称中国书至称《孟子》。”“耶苏近于墨子。”“墨子正开西学派。墨子专言物理。欧洲甚行墨学。”“墨至仁者也,以算学来讲道理。”“泰西最赞中国科举之制,中国立科举先于泰西千余年。”“外国宫室年换新。”“外国见师始见君不拜,贤贤也,七日一见师,跪。袖经跪读。”“马夏析不立主,以君而兼师。”“亚洲之俗,见君全用跪。俄国半跪礼,即兼亚洲。日本改法作半跪礼,乃金朝之礼。欧洲见人君不跪,惟见师乃跪,贤贤也。”
“罗马之时,耶氏大行。耶氏是开新教。耶氏翻摩西,无条不是出于佛学。”“外国亦创‘已泰’之学,皆发挥未来之事。”(以上见“七月初三夜讲源流”)[51]
“六宗是耶教十字架,然不如吾教之精微也。”“佛氏宣亲平等,耶氏亦是索隐行怪。”“泰西无四时。印度行三时。”“通泰西无城。”“外国攻孔子言知生不知死,谬矣。”“未有火化,今中国鱼生是。泰西皆用火化。”“中国十二律。泰西廿四律。”“乐以人为主,泰西考色有七。”“男三十而娶,女三十而嫁,泰西犹行之。”“(今)[合]男女当年德,今泰西行此义。”(以上见“《中庸》”)[52]
“德国亦有公、侯、伯、子、男爵。”“外国虚爵,本朝王称其子,本金朝之旧。外国或称苏丹,或谓之沙。”“英人考之,谓一人有二亩田极好。化学日出而地之物加倍,其权在人操。”“用金,太
古之制,外国用之。”“外国全用孔子制。英国君主三十余万两,宰相五万两。”“外国之冠高行天统,本朝亦如之。”“外国之官皆几千。外国民主外行步行。”“外国行助法,本朝行贡制。”“外国‘度地居民’。”“法国制例与《王制》全同。”“外国治国,用孔子之制也。‘司会以岁之成质’,今英、法各国行之。”(以上“讲《王制》”)[53]
“外国话五十三度,广东三十度。作文四六,作诗五七。欧洲二十字句。”(以上“讲文源流”)[54]
“《生利分利》,今李提摩泰《富国策》,皆本此义。此谓知本二字,无误文,此谓知之至也。”“‘生财有大道’,发出一部《生利分利》《富国策》来。”(以上见“讲大学”)[55]
“羊皮书,外国有之。法国书四万余卷。罗马同中国六朝甚相合。六朝淫乱,比唐朝尚过之。读史宜知国政民俗。”(以上见“书目”)[56]
“明时倡折色之说,人大攻之,今泰西皆用折色。”“稷播百谷,是西农部尚书。”“‘作纳言,出入帝命’,是议院所起。”(以上见“百官公卿表”)[57]
以上引文,我未用缀录的方法,而是按照原来的顺序,摘录排列,以能更清楚地看出康有为的思想脉络。《万木草堂讲义纲要》篇幅较小,大约有三万余字,以上引文约全书篇幅的二十分之一,是比较低的比例关系。再从质量来看,不难看出康有为西学程度亦低,且多有错误。“地顶说”“洪水说”,康依旧在讲,分量已大为减少。奇闻逸事的“西洋景”,康依旧在讲,如“三十三万之显镜”“化学日出而地之物加倍”。由于记录过于简要,有些文字难解其意,如“孔门专讲类字”“外国话五十三度,广东三十度”。康仍在使用中学(主要是儒学)的观念来解释西方的各种制度,如“司会以岁之成质”“作纳言”。康仍在使用中西学互通的理念来解读西方的“礼教”与学术,如“外国皆三年”“欧洲甚行墨学”。在一些领域,康将“外国”(欧洲)描绘成合乎儒家理想的状态,尽管他也没有见过,如“见人君不跪”“见师乃跪”“(今)[合]男女当年德”“度地居民”。对于基督教与佛教的关系,康的说法相对武断:耶氏翻《摩西》,“无条不是出于佛学”;“六宗是耶教十字架”。对于孔子的地位,康的说法绝对武断:“外国治国,用孔子之制也。”
在以上引文中,康有为提到了三种书:第一种是康自己写的《万国同风考》,说明中外在历史、制度乃至思想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授学时,对得意门生戴修礼也提到过此书(称书名为《中西同风考》),并介绍过其中一篇的内容。[58]康的中西学互通的理念,由此可以得到证实。第二、第三种分别是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的《生利分利之别》和法思德的《富国策》。康之所以提到这两本书,是因为李提摩太在《生利分利之别》卷二中称:
《大学》言:“生财之大道,一曰生之者众,一曰食之者寡,一曰为之者疾,一曰用之者舒。”盖历亿万千年、统五洲万国,凡言利者,胥准此矣。[59]
康并不是赞赏李提摩太的著作,而是赞赏李提摩太的著作也证明了《大学》的正确性。“知本”一语,又见于《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由此,康称:“《生利分利》,今李提摩泰《富国策》,皆本此义”,其大意是:“《生利分利之别》,是李提摩太版的《富国策》,两者皆依据《大学》这段内容之义”。法思德的《富国策》,只是被连带提到。梁启超后来又著《论生利分利》(《新民说》第十四节),再次阐发《大学》此义。[60]相同的事例,还有一例。康有为在讲《王制》时说:“德国亦有公、侯、伯、子、男爵”,他心中所对应的,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并涉及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桓公十一年称:“文家爵五等者,法地之有五行也”。康此处称“亦有”,其本意在于说明,德国的爵位合乎(或采用)由孔子所制定的《王制》,并相应于“地之有五行”。康似乎并不知道欧洲的贵族爵位之名号只是翻译问题,与儒家的文献与教义并无关系。
康有为弟子张伯桢录有《康南海先生讲学记》,是他光绪二十二年在万木草堂的听课笔记。他录下的篇目为:
古今学术源流、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六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原注:分三派)、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家、兵家(原注:出于老子)、天文家、历谱、五行家、蓍龟家、杂占家、形法家、数术家、医家、房中、神仙、公羊、王鲁例、张三世例、通三统例、名例。
相较于黎祖健的笔记,张伯桢笔记的分量较小,仅为前者的五分之一,但其重点突出,特别是“孔子改制说”“新学伪经说”,很可能经过事后的整理。在这一份笔记中,没有讨论西学的专节专论,涉及西方的内容也很少。[61]张伯桢后又著有《南海师承记》,于1916年(民国五年)寄上海,请康有为亲自审定后刊刻。[62]该稿经过张的事后整理,分《学章》、卷一、卷二。其《学章》的内容,多与康有为《桂学答问》重复,当属事后加录。[63]其卷一,篇目为:
讲诗学、讲宋以后迄今之诗学、讲骈体诗赋源流、讲乐、讲说文、讲数学、讲仁字、讲孟荀列传、讲图书、讲公羊兼列朝制度、讲正蒙、讲周子通书、讲性理、续讲正蒙及通书、讲庄子天下篇、讲王荆公上仁宗皇帝书、讲制义。
各篇整理的痕迹非常明显,已不是当年的笔记,但各篇后都书写“丙申×月讲授”,可知康当年讲授内容的先后顺序。其卷二,篇目为:
讲汉书百官公卿表、讲史记儒林传、讲史记两汉儒林传、讲汉书艺文志、讲律历、讲文体、讲文章源流、讲文学、讲王介甫百年无事札子及苏子瞻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讲格物、讲励节、讲辨惑、讲主静出倪养心不动、讲变化气质检摄威仪、讲孝弟任恤宣教同体饥溺、讲汉朝六朝唐宋学派、讲宋学、讲宋元学派、讲明儒学派、讲明儒学案及国朝学案、续讲国朝学派、讲公羊。
以篇目相对,与黎祖健所录《万木草堂口说》有相似的部分,以内容相核,亦有重复。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不明。《南海师承记》卷一、卷二,从其篇目来看,没有专门讨论西学的专节专论;从其内容来看,涉及西方或西学的内容很少,且多未解西学之精义。[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