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机构、专利权、删减《则例》、京师道路整治

政府经济机构、专利权、删减《则例》、京师道路整治

尽管康有为发行纸币、大借洋款的建策未获采用,但在政经的其他领域,光绪帝还是采用康的建策,这表现在政府经济机构的设立、专利权的初步立法和《则例》的删减。京师道路的整治可能与梁启超的呈递书籍有关。

政府新设经济机构

前已叙及,根据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清朝于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建立了“铁路矿务总局”,总理衙门大臣王文韶、张荫桓兼任该总局大臣,总理衙门章京张元济等人充任该总局章京。而在此之前,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五日(1898年7月23日),康上《请立商政以开利源而杜漏卮折》,要求各省设立商务局,上海首先试办:

……然洋货所以越数万里而畅销者,在其国有商学以教之,有商报以通之,有商部以统之,有商律以齐之,有商会以结之,有比较厂以厉之,有专利牌以诱之。及其出国也,假之资本以厉之,轻其出税以便之,有保险以安其心,有兵船以卫其势,听其立商兵、商轮以护其业。又有领事考万货之情,以资其事……日本之变法也,开商法公议所、商法学校、帝国劝业博览会,萃全国物产人工,比较而赏拔之。派人往中西各国,考求种植之法,孳养之方,制造之事,归以教人……今吾欲恢张利源,整顿商务,诚当设专官以讲之……故宜开局讲求,自内国之中,外国之情,土产若何,矿质若何,工艺制造若何,及税则之轻重,价值之低昂,转运之难易,天时之寒暖,地利之险夷,何道而费可省,何法而利源可兴,何经营而贸易可旺,何物可销,何物可自制,何方之货物最多,何国之措施最善,荟萃诸法,草定章程,行之各省埠,则万宝并出,岂复患贫?……前岁御史王鹏运请开商务局,奉谕旨施行。惟各省督抚,多不通时变,久习因循,故奉旨两年,各省未见举办。顷虽再下明诏,疆臣必仍置若罔闻。窃谓朝廷若不设立商部,乞即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领之。令各省皆设立商务局,皆直隶总理衙门,由商人公举殷实谙练之才数人办理,或仿照广东爱育堂商董轮办章程办理。上海为天下商务总汇,各商专业,若丝、茶、银钱,皆有公所,常有商董,尤易举办……臣再四思维,有上海向来办账诸人,若翰林院庶吉士沈善登、直隶知州谢家福、湖北候补知府经元善、训导严作霖、四川知县龙泽厚等……若令此数人,先行在上海试办商务局,令其立商学、商报、商会,并仿日本立劝工场及农务学堂,讲求工艺农学,所有兴办详细章程,令于两月内妥议,呈总理衙门,恭进御览酌定,诏下各省次第仿照推行。[300]

康的这一建策,是先前《上清帝第二书》《第三书》中“惠商”政策的扩充和具体化。甲午战败之后,军机章京陈炽、御史王鹏运、兵部侍郎荣惠先后上书、上奏,要求设立政府商务机构,光绪帝亦下旨,然未能落实。[301]康提议的商务局,性质是不太明确的,似为奉旨成立的半官方的机构,在上海试办,再行推广到各省,而各省商务局直属于总理衙门,不受当地政府管辖。光绪帝对此十分赞赏,于六月初七日下发军机处,并下旨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

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叠经谕令各省认真整顿,而办理尚无头绪。泰西各国首重商学,是以商务勃兴,称雄海外。中国地大物博,百货浩穰,果能就地取材,讲求制造,自可以暗塞漏卮,不致利归外溢。著刘坤一、张之洞,拣派通达商务明白公正之员绅,试办商务局事宜。先就沿海沿江,如上海、汉口一带,查明各该省

所出物产,设厂兴工,果使制造精良,自能销路畅旺,日起有功。应如何设立商学、商报、商会各端,暨某省所出之物产,某货所宜之制造,并著饬令切实讲求。务使利源日辟,不令货弃于地,以期逐渐推广,驯致富强。事属创办,总以得人为先,该督等慎选有人,即著将拟定办法迅速奏闻,毋稍迟缓。[302]

谕旨的内容,大多来自康的上书。除上海外,光绪帝还下令汉口试办商务局,亦未起用康推荐的人士,而令刘坤一、张之洞“拣派通达商务明白公正之员绅”,两处商务局不隶于总理衙门,仍由地方政府管辖。[303]康的建策得到了部分采用。

此后,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五日(1898年8月21日),总理衙门代奏康有为《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折》。该上书称赞了西方的农业成就,介绍了日本农商部、劝农局、农会等做法,并称“臣购得《日本地产一览图》,恭呈御览”,最后提议:

伏乞皇上饬下各省府州县,皆立农学堂,酌拨官地公费,令绅民讲求,令开农报,以广见闻,令开农会,以事比较。每省开一地

质局,译农学之书,(给)[绘]农学之图,延化学师考求各地土宜,以劝植土地所宜草木。将全地绘图贴说,进呈御览……查古者有大农官,唐、宋有劝农使,外国皆有农商部,可否立农商局于京师,而立分局于各省,以统率之。出自圣裁。[304]

康的这一建策,是先前《上清帝第二书》《第三书》中“务农”政策的扩充和具体化。光绪帝对此十分赞赏,破例地未将之交给相关衙门议复,而于当日直接下达谕旨:

训农通商为立国大端。前经叠谕各省整顿农务、工务、商务,以冀开辟利源。各处办理如何,现尚未据奏报。万宝之源皆出于地,地利日辟则物产日阜,即商务亦可日渐扩充。是训农又为通商惠工之本。中国向本重农,惟尚无专董其事者以为倡导,不足以鼓舞振兴。著即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派直隶霸昌道端方,直隶候补道徐建寅、吴懋鼎为督理。端方著开去霸昌道缺,同徐建寅、吴懋鼎均赏给三品卿衔,一切事件准其随时具奏。其各省府州县皆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刊农报,购农器,由绅富之有田业者试办,以为之率。其工学、商学各事宜,亦著一体认真举办,统归督办农工商总局大臣随时考察。各直省即由该督抚设立分局,遴派通达时务公正廉明之绅士二三员,总司其事。所有各局开办日期及派出办理之员,并著先行电奏。[305]

康《上清帝第六书》建议设立的新政十二局,有“农商局”“工务局”,军机处、总理衙门议复时未同意;此次康要求在京设立以农为主的农商局,在各省设分局,并设地质局;光绪帝却下令建立兼理农、工、商三务的总局,并在各省设立分局。七月十六日,新成立的农工商总局开局,筹备局务;根据这一道谕旨,各省农工商分局也在陆续设立中。[306]

由此可见,清朝在戊戌变法中新设的经济机构——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及各省分局、上海和汉口商务局,皆因康有为的提议。这些政府经济机构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是前所未有的。戊戌政变后,朝政大变,农工商总局被撤销,铁路矿务总局因张荫桓发遣而停顿,上海和汉口的商务局也未起到作用。

专利法规的初设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八日(1898年6月26日),康有为通过军机大臣廖寿恒代呈《请以爵赏奖励新艺新法新书新器新学设立特许专卖折》,主张学习西方,设立专利制度:

……至明永乐时,英人培根创为新义……请于国家立科鼓厉,其士人著有新书,发从古未创之说者,赏以清秩高第;其工人制有新器,发从古未有之巧者,予以厚币、功牌,皆许其专利,宽其岁年;其有寻得新地,为人迹所未辟,身任大工,为生民所利赖者,予以世爵……盖近百年来,新法尤盛。各国及日本有专卖特许寮,掌鼓厉民人制造新器。凡有创制新器及著一书,皆报官准其专卖,

或三十年,或五十年,不准他人仿造,并赏给牌照以为光荣,视其器物分作数等……考英国自明至乾隆前,大辂椎轮乃始草创,岁出新器数十种,自乾隆二十八年到咸丰二年,岁出新器约二百五十种,自咸丰三年至同治十年,岁出新器二千种,近三十年则多至三四千种。进之法国,则岁出九千种。美国为最盛,岁出且万二千种。退之若奥,则八百余种,意七百余种,丹麦、比利时四五百种,俄亦三百余种……伏愿皇上观古今之运,通中外之故,特立新器新书之赏表,高标以为招,海内庶士,必有应之者。请饬下总署议定劝厉制新器、著新书专科。凡有新器、新书,呈学政或总署存案,由学政咨行,督抚会衔,加以奖厉,给予特许专卖执照,准其专利数十年,或用梁制二十四班,或用宋制流外官阶,另制名号以为荣奖,或用补服及外国宝星例,以花鸟为饰,分作数等,名为徽章,以昭宠异。其有能自创学堂、自修道路、自开水利、有功于民者,酌其大小,给以世爵。顷中国之大,尚无枪炮厂,宜募民为之。德铁匠得赉赐创造后膛枪而破法,克虏伯创成精炮冠绝地球,赏以男爵。今以世爵募民,必有精器出焉。[307]

从上引内容可见,康有为关于世界专利史及相关法律的知识并不准确,但也大致地描绘出专利对各国技术进步的作用。康的这一建策,是先前《上清帝第二书》《第三书》《第四书》中“考工”等政策的扩充和具体化,他在《日本书目志》中有相应的叙述。[308]康的学生也进行过相关的宣传。[309]然在康上奏之前,五月初二日,御史曾宗彦上奏《振兴农工二务折》,其中提出了“准专利以利百工”,即设立专利制度,光绪帝交总理衙门议复。[310]五月十六日,总理衙门议复曾宗彦折,表示赞成,但光绪帝当日下发的谕旨没有专利权的相关内容。[311]五月十七日(7月5日),光绪帝由内阁明发谕旨:

自古致治之道,必以开物成务为先。近来各国通商,工艺繁兴,风气日辟。中国地大物博,聪明才力,不乏杰出之英。只以囿于旧习,未能自出新奇。现在振兴庶务,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材能,试以实职,或锡之章服,表以殊荣;所制之器,颁给执照,酌定年限,准其专利售卖。其有能独力创建学堂,开辟地利,兴造枪炮各厂,有裨于经国远猷殖民大计,并著照军功之例,给予特赏,以昭激厉。其如何详定章程之处,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行妥议具奏。[312]

从谕旨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依据康的上书,但将“专科”“世爵”等项改为“军功”;曾宗彦及总理衙门的意见未被采用。五月二十五日(7月13日),总理衙门上奏《遵旨议复著书制造章程折》,并附有章程,光绪帝予以批准。[313]这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专利章程。由于政变很快发生,更兼当时的社会环境,该章程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删减《则例》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六日(1898年7月24日),仓场侍郎李端棻上奏由梁启超代拟的《敬陈管见折》,其第四条是“删减《则例》”,光绪帝将之交奕劻、孙家鼐议复。李端棻原折尚未发现,然从六月初十日奕劻、孙家鼐的议复中可知其大体内容。奕劻“说片”称:

第四条请删减《则例》以杜胥吏之奸。奴才以为,胥吏舞弊由于则例繁多,亦由于司官不能熟谙《则例》,若将《则例》稍从删减,再令各司官皆熟谙《则例》,遇事不必询胥吏,而胥吏自不能舞弊矣。

孙家鼐“说片”称:

其第四条意在删减《则例》。查事多窒碍,惟在胥吏舞文,困君子而便小人,无不因缘例案,应行照办,以杜弊端。[314]

清代各种《则例》是公务处理的依据,历年积累,卷帙浩繁,以科举出身的官员根本无法查考清楚,长年任职的胥吏则借此长袖善舞,从中作弊。删减《则例》目的是防止胥吏擅权,让官员有更多的实际权力。前已叙及,李端棻《敬陈管见折》第一、二条关于“御门誓群臣”“开懋勤殿”,奕劻、孙家鼐进行了抵制;第三条为派京官绅士回籍开办学堂,奕、孙亦反对(后将详述);对于删减《则例》,奕、孙认为无关紧要,作出了让步。奕的态度是“稍从删减”,孙的让步更大些,“应行照办”。军机处当日拟旨,但到了次日(十一日)才发出:

李端棻奏请删改《则例》等语。各衙门咸有例案,勒为成书,若画一,不特易于遵行,兼可杜胥吏任意准驳之弊,法至善也。乃阅时既久,各衙门例案太繁,堂司各官不能尽记,吏胥因缘为奸,舞文弄法,无所不至。时或舍例引案,尤多牵混附会,无论或准或驳,皆持例案为藏身之固。是非大加删订,使之归于简易不可。著各部院堂官督饬司员,各将该衙门旧例细心绎。其有语涉两歧,易滋弊混,或貌似详细,揆之情理实多窒碍者,概行删去。另定简明《则例》,奏准施行。尤不得借口无例可援,滥引成案,致启弊端。如有事属创办,不能以成例相绳者,准该衙门随时据实声明,请旨办理。仍按衙门繁简,立定限期,督饬司员迅速办竣具奏。[315]

七月初八日,光绪帝再发上谕,催促此事:“前经谕令各衙门删订《则例》,并令各堂官督饬司员限期速办。现已将匝月,著各衙门将办理情形先行具奏。”[316]康有为、梁启超的建策,得到了采用。

京师道路整治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1898年9月5日),光绪帝明发上谕:

京师为首善之区,现在道路泥泞,沟渠河道壅塞不通,亟宜大加修理,以壮观瞻。著工部会同管理沟渠河道大臣、步军统领衙门、五城御史暨街道厅,将京城内外河道沟渠一律挑挖深通,并将各街巷道路修垫坦平,毋得迁就敷衍,仍将筹办情形及开工日期迅速具奏。其款项著由户部筹拨。[317]

然而这一道谕旨由何而发,我在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的记录中皆未发现线索。我曾经以为,很可能与当时各国公使对京城街道河沟脏乱的抱怨、要求整修有关。[318]最近发现的梁启超《变法通议》进呈本,提示着另一种可能性。先是在五月十五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命其将《变法通议》抄录进呈。而梁进呈的《变法通议》增加了11篇文章,其中有《治始于道路说》。[319]该文称:

……若夫京师内地,是固天子宅中之境,所谓首善之区也,是固辇毂之下,而百官诸侯王所趋侍鳞萃者也。然其道涂荒芜,几如沙漠,大风扬播,污薶昼晦,积秽没踝,渟潦妨毂。白昼大途之中,甚且粪溺以为便,臭毒所郁,蒸为瘴疠。每一夏暑,毙者乃不知几十万人。此固行路之所掩鼻,外人之所悼心矣。而其重卿巨公,与夫分司而守此土者,熟视无睹,固恬而不怪,此蒙所为大惑不解者也。夫彼之漠然于此者,非必乐而安之也,特以为琐碎龌龊之事,不足为虑,经国大猷,不在是耳。然吾闻治国者之言矣,匠人营国中之道,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必不使之湫隘也。野庐

达国道于四畿,必不使之隔绝也,比郊及野,宿息井树,必不使之荒废也,舟车互,叙而行之,必不使之壅塞也。合方掌达津梁,必不使之陷败也……远法商、周之旧制,近采泰西之新政,内豁壅污之积弊,外免邻国之恶诮,民生以利,国体以尊,政治以修,富强以基,一举而数善备,固未有切近便易于此者也。[320]

此文写得甚有气势,引经据典,读起来也很感人。光绪帝此旨亦有可能是看到梁文后而发。八天后,七月二十八日,与康、梁甚有关系的宋伯鲁上奏《仿西法修整京师街道片》,光绪帝交总理衙门议复,并呈慈禧太后。[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