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要十五则》
2025年09月15日
《学要十五则》
康有为写完《桂学答问》后,“尚虑学者疑其繁博,属门人梁启超绎其条,以为新学知道之助。”[86]即让梁启超依此做出一个简本来。梁由此而作《学要十五则》(即《读书分月课程》)。
《学要十五则》仿《桂学答问》,以传授“孔子改制说”“新学伪经说”为目的,梁启超制订出一个三年的读书计划:
一月可通《春秋》,半载可通礼学,度天下便易之事,无有过于此者矣。
以上诸学,皆缺一不可。骤视似其繁难,然理学专求切己受用,无事贪多,则未尝繁也。经学专求大义,删除琐碎,一月半载已通,何繁之有?史学大半在证经,亦经学也。其余者,则缓求之耳。子学通其流派,知其宗旨,专读先秦诸家,亦不过数书耳。西学所举数种,为书不过二十本,亦未为多也。遵此行之,不出三年,即当卒业,已可卓然成为通儒学者。[87]
梁启超开出的《最初应读之书》,较康有为所开列者大为简要,且有先后阅读次序,往往具体到篇名。《春秋》及《公羊传》《春秋繁露》《解诂》《礼》《白虎通》,仍是阅读的重点,其余各书共24种,另有“群经”“群史”“群子”。[88]至于西学,梁亦仿康,称“地球万国犹比邻也”,只是相当于比邻的知识,并具体说明读法:
读西书,先读《万国史记》,以知其沿革;次读《瀛环志略》,以审其形势;读《列国岁计政要》,以知其富强之原;读《西国近事汇编》,以知其近日之局。至于格致各艺,自有专门,此为初学说法,不琐及矣。[89]
梁此处提到4种,又在其后的书单增加3种:《格致须知》《谈天》《地学浅识》。若以此种数而言,可见梁的中、西学比例关系;若以部头篇幅而论,两者差距更大——梁称“为书不过二十本”,指木刻(或石印)线装本,只是一部史书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