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子内外篇》
康有为的早期著作《康子内外篇》,其写作时间不能完全确定,其最初的写作时间大约在光绪十二年至十三年(1886—1887),甚至可能是光绪三年之前,但其最终完成时间应在戊戌变法之后。今存《康子内外篇》共计15篇:《阖辟》《未济》《理学》《爱恶》《性学》《不忍》《知言》《湿热》《觉识》《人我》《仁智》《势祖》《地势》《理气》《肇域》。前9篇刊于《清议报》光绪二十五年第11、13、15、17、18各册,没有说明属于《康子内外篇》;后六篇录自康有为次女康同璧的家藏。[66]其内容除儒学外,还多谈佛学和其他各门类知识,可见康的志趣多向与才华毕露。康在其中《人我篇》称言:
吾谓百年之后必变三者:君不专,臣不卑,男女轻重同,良贱齐一。呜呼!是佛氏平等之学矣![67]
对于《康子内外篇》中如此多的命题,须得用长篇大论,很难简要概括,此处因主旨所限而只能省略之。
我读《康子内外篇》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康有为非常强调君主的权力,非常注重君主的权力对政治、社会诸方面的影响力。该书第一篇也是最长的一篇《阖辟篇》,集中地提到君主的阖辟之术:
……以天子之尊,独任之权,一笑若日月之照临焉,一喜怒若雷雨之震动焉,卷舒开合,抚天下于股掌之上!但精神能运之,气魄能镇之,则意指所属,顾盼自定。故居今日地球各国之中,惟中国之势独能之。非以其地大也,非以其民众也,非以其物产之丰也,以其君权独尊也。其权之尊,又非势劫之,利诱之,积于二帝、三王之仁,汉、唐、宋、明之义,先圣群贤百千万人、百千万年讲求崇奖激励而成之。故民怀旧俗而无外思,臣慕忠义而无异论,故惟所使也。故挟独尊之权,诚如阖辟之术,则人材之乏不足患,风俗之失不足患,兵力之弱不足患。一二人谋之,天下率从之,以中国治强,犹反掌也,惟此时之势为然。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一二人谋之”一句,“一二人”不是君主本人,而是君主之侧的谋士,由他们“谋之”而通过“君权独尊”而推行,由此“阖辟”,使世风(即政治与社会)为之一变,以能“中国治强”。不仅是君主,即便是“圣人”,亦用此术:
……圣人妙于开塞之术,塞淫邪之径,杜枉奸之门,而为礼以束之,为乐以乐之,开人于为善之途,使天下之民,鼓舞轩而不自知。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民不可使知,故圣人之为治,常有苦心不能语天下之隐焉……
由此,康引中外历史来作证: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叛逆半天下,而圣祖开鸿博之科,明之耆宿,既尽网之,则天下之民归心矣。雍正中,世宗诏举技勇之士,开二十石弓、举刀千斤者得数千人,号“勇健军”,于时盗贼无警。是故人主挟富贵之权,临亿兆之众,苟或好之,必有以应之,况用意深远,有折冲于庙堂者哉?视其开塞之道何如耳。魏文帝将迁洛阳,而云伐宋,以开塞之术行之也;勾践将灭吴,而俯首事之,以开塞之术行之也。日本明治皇之变西法也,并其无关政事之衣冠正朔而亦变之,所以示民有所重也,所以示泰西有所亲也,以开塞之术行之也。[68]
需要注意的是,康此处并非完全赞赏“君权独尊”、主张绝对皇权。绝对皇权的思想与他在《民功篇》中的表述不合,与后面将分析的《实理公法全书》的思想完全对立。康要利用皇帝的“独尊”,以“开塞之术”行变法,即利用皇权来实现自己的主张。这是他后来在戊戌变法中的诉求,是其欲操纵政治权柄的手法。康对此篇也最为重视,光绪十六年将之呈送主持广雅书院的朱一新。[69]朱维铮对《阖辟篇》亦有非常独到的分析。[70]
在《康子内外篇》中,还可以看到康有为最初形态的孔教思想,并认为孔教与佛教是可以并存的。这在其《性学篇》有着比较清晰的表述。[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