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

徐勤

徐勤(1873—1945),广东三水人,字君勉,号雪庵。光绪十六年(1890),就学于康有为,为“长兴里十大弟子”之一。康有为携梁启超等人进京会试或外出讲学时,命徐为万木草堂学长。[6]其家境宽裕,对万木草堂及同学多有资助。光绪二十一年,康在上海办《强学报》,曾调徐至上海办事。[7]光绪二十三年正月《知新报》创办,徐任撰述。是年冬,日本横滨侨商邝汝磐欲为侨民子弟办学,康命之前往日本,主持横滨大同学校。[8]百日维新期间,仓场侍郎李端棻保举“经济特科”,徐勤亦在列。[9]

徐勤在《知新报》上共发表了《地球大势公论》《〈春秋存中国说〉序》《〈二十四朝儒教会党考〉序、例》《〈孟子大义述〉自序》《拟粤东商务公司所宜行各事》《〈丁酉列国岁计政要〉序》《复友人论铁路书》7篇政论文章;另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中国除害义》。[10]其中涉及“大同三世说”的,为《地球大势公论》和《〈孟子大义述〉自序》。

《地球大势公论》是一篇类似于梁启超《变法通议》那样的大文章,分次刊于《知新报》第2、3、4、5、10、11、12、13、20册,断断续续,时间从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到五月,已刊出的部分为《总序》《一、总论亚洲》《一之一、中国盛衰关于地球全局》《一之二、论俄国不能混一亚东》《一之三、论日本自强之故》。从已刊内容来看,徐勤还没写完。该文的主旨是想说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因没写完,能看到各篇章的基本观点,总体性的观点尚未展示。[11]该文言及“大同三世说”思想的,有以下两段。其一,徐勤称:

……故天下之势,始于散而终于合,始于塞而终于通,始于争而终于让,始于愚而终于智,始于异而终于同。古今远矣,中外广矣,要而论之,其变有三:

洪水以前,鸟兽相迫,昆仑地顶,人类自出。黄帝之子孙,散居于中土;亚当之种族,漫衍于欧东。创文字,作衣冠,立君臣,重世爵。由大鸟大兽之世,而变为土司之世。其变一。

周秦之世,地运顿变,动力大作。争夺相杀,而民贼之徒遍于时;兼弱攻昧,而强有力者尊于上。嬴政无道,驱黔首以为囚;罗马暴兴,合欧西而一统。由土司之世,而变为君主之世。其变二。

百余年间,智学竞开,万国杂沓。(盛华顿)[华盛顿]出,而民主之义定;拿破仑兴,而君主之运衰;巴力门立,而小民之权重。由君主之世,而变为民主之世。其变三。

故结地球之旧俗者,亚洲也;开地球之新化者,欧洲也;成地球之美法者,美洲也。[12]

“大同三世说”反映的是世界的变局,徐勤的着眼点也是世界的。他没有用“据乱”“升平”“大同”之词汇,而代以“酋长”“君主”“民主”之三变。“洪水”“地顶”“地运”“动力”也是康有为讲学时使用过的概念。[13]其二,徐勤又称:

……抑吾闻之,治尚麤觕之世,以力胜;治著升平之世,以智胜;治著大同之世,以仁胜。以智胜者强,以仁胜者乐,以力胜者愚而亡。亚洲自洪水以来,四千余年,诸教并起,皆能以智胜者也。至宋元之间,成吉思汗之俗出,而力胜之世复见矣……

此处的“麤觕”“升平”,皆源于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而“仁”是康有为“大同三世说”中的关键词。徐勤在文章中激烈批评国家之间的暴力与屠杀,认为“天道循环,物极必反”。还需注意的是,徐勤在文中称:

……《书》道政事,《易》道阴阳,《春秋》经世。孔子之道,盛水不漏。凡泰西所谓合众、议院之义,教民、养民之法,皆六经所咸备,而不假外求者也……[14]

他认为,孔子之道已经包含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思想和制度,这与“大同三世说”是相吻合的。

《孟子大义述》是徐勤的著作,未见刊行。《知新报》刊出其《自序》,大体说明该书的主旨。该文开首即称:

有一国之士焉,有一时之士焉;有天下之士焉,有古今之士焉。所谓一国一时之士者,其聪明才力皆域于一国,其他弗知也。吴起、商鞅之流是也。所谓天下古今之士者,其聪明才力皆专于为民,其他弗知也。孟子是也。

徐勤认为,孟子的政治思想可通行于“天下古今”,其原因在于“以民为体”。他又称:

……孟子至今有识者尊而重之,西士译是书,亦敬服焉。何也?盖为民不为民故也。此一时与古今、一国与天下所由判也。三代圣王尚矣,而孔子独尊尧、舜者。何也?为其官天下而为民也;泰西贤君众矣,而今人独称华盛顿者。何也?为其变民主而为民也。

……故由今以前,君之世,非民之世也,一国之世,非天下之世也。吴起、商鞅所以诩诩焉称为一国之士,一时之士,所由来也。由今以后,君民之世,非君之世也,天下之世,非一国之世也。此孟子所以卓然为天下之士,古今之士,所由来也。[15]

以上引文前段提到了尧、舜,提到了华盛顿,皆是“大同三世说”中的民主阶段;以上引文后段提到了“君民之世”“天下之世”,皆是“大同三世说”中的发展方向。人类将会经过“君民共主”“民主”而最后达到消灭国家的“世界大同”。徐勤的著作虽未见,然其《序言》所表达的思想,与梁启超为湖南时务学堂所作《读〈孟子〉界说》(作于光绪二十三年冬)和康有为的《〈孟子〉微》(完成于光绪二十七年)是一致的。

徐勤是康有为弟子中用力最勤的写作者之一,除了为《知新报》《时务报》撰述外,另撰写多部著作。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春秋中国夷狄辨〉序》,称:“徐君君勉既学于南海,治《春秋》经世之义,乃著《中国夷狄辨》三卷,一曰中国而夷狄之,二曰夷狄而中国之,三曰中国夷狄进退微旨。于以犁千年之谬论,抉大同之微言……”从梁的序言可以看出,徐在该书中讲的是“大同三世说”的内容。[16]由此再加上前文提到的三篇序言(《〈春秋存中国说〉序》《〈二十四朝儒教会党考〉序、例》《〈孟子大义述〉自序》),可见其雄心壮志。他的写作戛然而止,很可能与被派到日本主持横滨大同学校有关。[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