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引文献
征引文献
康有为:《戊戌奏稿》,刊本,辛亥(1911)五月印行
黄彰健编:《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料丛书·康有为戊戌真奏议》,1974年
孔祥吉编著:《救亡图存的蓝图:康有为变法奏议辑证》,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8年
孔祥吉编著:《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康有为文稿复制胶卷”,康有为次女康同璧原藏康有为文稿皆为抄件,1947年由芮沃寿拍摄为4个胶卷,原藏美国斯坦福大学
康同璧(文珮)编:《万木草堂遗稿》,油印本,后由蒋贵麟整理出版,(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蒋贵麟编:《万木草堂遗稿外编》(上下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该书所收康有为早期文稿,多录自“康有为文稿复制胶卷”
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22册),(台北)宏业书局,1976年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遗稿·戊戌变法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遗稿·列国游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遗稿·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遗稿·列国游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以上五书多录自康有为第四子康同凝等人所捐赠的康有为文稿,许多是康本人的亲笔)
王刘纯等主编:《康有为手稿》(6种8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一、《大同书稿》(两册);二、《诗稿》;三、《〈论语〉注稿》;四、《〈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上下两册)五、《〈礼运〉注稿》;六、《〈孟子〉微稿》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紫禁城出版社影印本,1998年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
汤志钧导读:《大同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周振甫、方渊校点:《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大同书》,中华书局,2012年第二版
《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2012年第二版
《康有为学术著作选·新学伪经考》,中华书局,2012年第二版
楼宇烈整理:《康有为学术著作选·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年
楼宇烈整理:《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中华书局,1987年
楼宇烈整理:《康有为学术著作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中华书局,1988年
楼宇烈整理:《康有为学术著作选·春秋董氏学》,中华书局,1990年
楼宇烈整理:《康有为学术著作选·诸天讲》,中华书局,1990年
楼宇烈整理:《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康子内外篇(外六种)》,中华书局,1992年
楼宇烈整理:《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中华书局,1992年
姜义华、吴根樑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2、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990年
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12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荣华编:《康有为往来书信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康有为日记》,《近代史资料》总119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实理公法全书》,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编:《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教学通议》,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编:《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朱维铮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朱维铮编:《康有为大同论二种》,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
朱维铮、廖梅编:《孔子改制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吴熙钊、邓中好校点:《南海康先生口说》,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
林志钧(宰平)编,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年;中华书局影印本(12册),1989年
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中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复旦大学藏清铅印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46册(本书简称《戊戌政变记》续四库本)
何擎一(天柱)编:《饮冰室文集》,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
下河边半五郎编:《饮冰室文集类编》,日本东京市本所区龟泽町一丁目十九番地,明治三十七年(1904)
上海广智书局编:《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乙巳(1905)六月
《饮冰室全集》,中华书局,1916年(民国五年)
梁廷灿编:《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26年(民国十五年)
《变法通议·【附】开明专制论》,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年
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本》,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汤志钧、汤仁泽编:《梁启超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强学报·时务报》,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
《知新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影印本,1996年
《湘报》,中华书局影印本,2006年
《清议报》,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
《国闻报》,缩微胶卷
《万国公报》,(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本,1968年
《新民丛报》,中华书局影印本,2008年
《昌言报》,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
军机处《随手档》《上谕档》《洋务档》,《军机处录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张之洞档案》《李鸿藻档案》《顾肇新档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
《军机处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总理衙门清档》,(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
中国史学会主编,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本书简称《丛刊·戊戌变法》)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部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
北京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萃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季中外使领年表》,中华书局,1997年
郑匡民、茅海建编选、翻译:《日本政府关于戊戌变法的外交档案选译》,《近代史资料》总111、113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006年
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武汉出版社,2008年
吴仰湘编:《皮锡瑞全集》,中华书局,2016年
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
顾廷龙等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
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中华书局,1959年
汪叔子等编:《陈宝箴集》,中华书局,2003年
翁万戈辑:《翁同龢文献丛编之一:新政·变法》,台北艺文印书馆,1998年
谢俊美编:《翁同龢集》,中华书局,2005年
《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
《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唐才常集》增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
黄南津等点校,《赵柏岩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
李学通整理,王鹏运:《〈半塘言事〉选录》,《近代史资料》,总65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吴义雄、恽文捷编译:《美国所藏容闳文献初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胡汉民先生文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78年
翁万戈编:《翁同龢日记》,中西书局,2012年
甘慧杰译:《宗方小太郎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范旭仑等整理,谭献:《复堂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贵忱整理:《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澳门尚志书社,1999年
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中华书局,2015年
明光整理,陈庆年:《〈横山乡人日记〉选摘》,《近代史资料》,第76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明光整理,陈庆年:《戊戌己亥见闻录》,《近代史资料》,第81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
童扬编校:《孙宝瑄日记》,中华书局,2015年
杨宜治:《俄程日记》,《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7册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2册,1986年;第3册,1987年;第4册,1989年
张树年、张人凤编:《张元济书札》增订本(上中下三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
吕顺长:《清末维新派人物致山本宪书札考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
朱一新:《义乌朱氏论学遗札》,光绪乙未年菁华阁刻本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清季名人禀牍奏稿函札:甲午中日战争新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康有为自写年谱”,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章太炎先生自订年谱》,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戴海斌整理,姚明辉编撰:《姚文栋年谱》,《近代史资料》总12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湖南时务学堂初集》,刻本,原书署“光绪戊戌刊于长沙”
熊希龄主持刊印:《湖南时务学堂遗编》,北京香山慈幼院,1922年
邓洪波、彭世文校补:《湖南时务学堂遗编》,湖南大学出版社影印本,2017年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吕鸿儒、张长法点校本,中华书局,2000年
叶德辉辑:《觉迷要录》,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陈同、宋钻友、承载点校:《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宋伯鲁:《焚余草》,1924年刊本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第446册
刘体智:《异辞录》,中华书局,1988年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与《乐斋漫笔》等合编),中华书局,2007年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中华书局,1998年
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唐才质:《唐才常与时务学堂》,《湖南历史资料》第3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
宁志奇:《杨锐家书暨杨聪墓志铭》,《四川文物》1985年第4期
钱仲联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诗词集一》,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邓之诚著,邓珂点校:《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
向斯编:《天禄珍藏:清宫内府本三百年》,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陈寅恪集·寒柳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梁鼎芬:《康有为事实》,日本外务省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31卷,第1册,日本国际连合协会(东京),1954年
宫崎滔天著,林启彦改译、注释,《三十三年之梦》,花城出版社,1981年
李提摩太:《生利分利之别》,光绪二十三年(1897)武汉质学会翻刻本
李宪堂等译,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德正、韩薛兵校注《〈希腊志略〉〈罗马志略〉校注》(艾约瑟编译,法伊夫、克赖顿原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
傅德元点校:《星轺指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西牛郎:《论康有为氏之理想与事业》,《太阳》,第四卷第二十三号,1898年11月20日
吉辰译,见《戊戌政变后〈太阳〉杂志关于康有为的两篇文章》,上海中山学社主办:《近代中国》第29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
不二行者(角田勤一郎):《康有为氏的大同大平论》,《太阳》,第四卷第二十五号,1898年12月20日,第218—221页。吉辰译,出处同上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
吴则虞点校,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
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
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中华书局,2009年
朱德雷:《尸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中华书局,2012年
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太平洋书店(上海),1930年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上海),1935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沈渭滨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1945年初版,1947年修改,东北书店,1948年
《戊戌变法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58年
《戊戌变法六十周年纪念集》,科学出版社,1958年
《钱穆先生全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州出版社,2011年
柳曾符、柳定生选编:《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蔡尚思导读,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第五十四,197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该书较台北版增加论文4篇
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中华书局,1984年
汤志钧:《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汤志钧:《戊戌时期的学会与报刊》,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
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2000年
汤志钧:《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与〈大同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胡绳武主编:《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孔祥吉:《戊戌维新运动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孔祥吉:《晚清史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
孔祥吉:《晚清佚闻丛考:以戊戌变法为中心》,巴蜀书社,1998年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巴蜀书社,2004年
孔祥吉:《清人日记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十一,1964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熊月之主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佐藤慎一著、刘岳兵译:《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该书日本文版于1996年由东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狭间直树、石川桢浩主编:《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狭间直树:《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中华书局,2010年
李少军:《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蔡鸿生:《俄罗斯馆纪事》(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
史华慈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该书英文版于1964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浦嘉珉(J.R.Pusey)著,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赵立人:《康有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赵立人:《粤海史事新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
王中江:《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增补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宋德华:《岭南维新思想述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中心》,中华书局,2002年
李春馥:《戊戌时期康有为议会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马洪林:《康有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梁元生:《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
王晓秋、杨纪国:《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1887年海外游历使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傅德元:《丁韪良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3年
陈汉才:《康门弟子述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吉奎:《孙中山的生平及其事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谢本书:《蔡锷大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曾光光:《麦孟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
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4年。该书修订后,更名《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变史事新探》,(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16年
张建华:《晚清中国人的国际法知识与国家平等观念——中国不平等条约概念的起源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李国俊:《梁启超著述系年》,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
董方奎:《梁启超研究著论目录》,崇文书局,2010年
张晓:《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谢兴尧:《论戊戌变法与立宪》,《新建设》1953年第11期
陈凤鸣:《康有为戊戌条陈汇录:故宫藏清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简介》,《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1期
孔祥吉:《〈戊戌奏稿〉的改篡及其原因》,《晋阳学刊》1982年第2期
孔祥吉:《晚清政治改革家的困境:陈炽〈上清帝万言书〉的发现及其意义》,《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孔祥吉:《〈上清帝第三书〉进呈本的发现及意义》《关于康有为的一篇重要佚文》《安维峻弹劾〈新学伪经考〉辨误》,见《戊戌维新运动新探》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翁文恭公日记〉稿本与刊本之比较——兼论翁同龢对日记的删改》,《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村田雄二郎:《康有为的日本研究及其特点:〈日本变政考〉〈日本书目志〉管见》,《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
朱维铮:《康有为与朱一新》,《中国文化》1991年第5期
汤志钧:《关于康有为的〈大同书〉》,《文史哲》1957年第1期
汤志钧:《康有为早期的大同思想》,《江海学刊》1963年10月号
汤志钧:《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
汤志钧:《〈大同书〉手稿及其成书年代》,《文物》1980年第7期
汤志钧:《再论〈大同书〉的成书年代及其评价》,《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汤志钧:《梁启超与时务学堂》,《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2—3期
汤志钧:《论南学会》,《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汤仁泽:《“大同学”和〈礼运〉注》,《史林》1997年第4期
吴仰湘:《重论廖平、康有为的“学术公案”》,《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吴仰湘:《朱一新、康有为辩论新学伪经考若干史实考——基于被人遗忘的康氏两札所作的研究》,《文史哲》2010年第1期
吴仰湘:《南学会若干史实考辨》,《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刘巍:《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於梅舫:《以董生正宋儒:朱一新品析〈新学伪经考〉旨趣》,《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於梅舫:《康有为撰写〈教学通义〉之渊源、本事及旨趣》,“康有为与近代中国:第七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18年3月
於梅舫:《朱子学与康有为成学立教之理路》(未刊)
黄开国、唐赤蓉:《从〈教学通义〉看康有为早年思想》,《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黄开国、唐赤蓉:《〈教学通义〉中所杂糅的康有为后来的经学思想》,《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
黄开国:《评康有为与廖平的思想纠葛》,《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5期
黄开国:《〈孔子改制考〉与〈知圣篇〉之比较》,《孔子研究》1992年第3期
黄开国:《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大同三世说》,《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房德邻:《维新派政治纲领之演变》,《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房德邻:《康有为和廖平的一桩学术公案》,《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4期
房德邻:《康有为的疑古思想及其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房德邻:《〈大同书〉起稿时间考——兼论康有为早期大同思想》,《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房德邻:《论康有为从经古文学向经今文学的转变——兼答黄开国、唐赤蓉先生》,《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
宋德华:《戊戌维新派政治纲领的再探讨》,《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
宋德华:《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及其他——与房德邻同志商榷》,《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宋德华:《早期维新派议院观若干问题辨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宋德华:《犬养毅题记与〈大同书〉手稿写作年代辨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宋德华、刘雪琴:《辛亥前期欧榘甲革命自立主张探析:以〈新广东〉为中心》,《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年第5期
宋德华:《两考不是变法理论的代表作》,《近代岭南文化价值的演变》,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
李泽厚:《〈大同书〉的评价问题与写作年代——答汤志钧先生》;《文史哲》1957年第9期
张玉田:《关于〈大同书〉的写作过程及其内容发展变化的探讨——兼与李泽厚、汤志钧两先生讨论关于〈大同书〉的估价问题》,《文史哲》1959年第9期
方志钦:《关于〈大同书〉的成书年代问题——与汤志钧同志商榷》,《学术研究》1963年第6期
何哲:《〈大同书〉的成书年代及其思想实质》,《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3期
林克光:《〈大同书〉的写作过程初探——〈大同书手稿及其成书年代〉质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朱仲岳:《〈大同书〉手稿南北合璧及著书年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朱仲岳:《康有为〈大同书〉成书年代的新发现》,《文物》1999年第3期
王宝平:《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资料来源考》,《文献》(北京)2013年第5期
吴熙钊:《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进化论评议》,《学术研究》1984年第4期
佐藤慎一:《〈天演论〉以前の进化论:清末知识人の历史意识をめぐって》,《思想》第792号,1990年
苏基朗:《有法无天?严复译〈天演论〉对20世纪初中国法律的影响》,《清华法学》2012年第6卷
邬国义:《关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时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邬国义:《〈天演论〉陕西味经本探研》,《历史与档案》1990年第3期
邬国义:《〈天演论〉慎始基斋本探研》,《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李冬木:《从“天演”到“进化”:以鲁迅对“进化论”之容受及其展开为中心》,《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王杰秀:《康有为进化论思想的二重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刘星、刘溪:《康有为进化论思想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赵春晨:《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创教”“保教”主张》,《汕头大学学报》1989年3期
唐文明:《康有为的今文经学立场与其戊戌流亡前的孔教建制主张》,《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马洪林:《再论康有为的历史评价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马洪林:《康有为思想本体论》,《益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马洪林:《关于康有为著〈大同书〉“倒填年月”的商榷》,《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陈可畏:《康有为“七上书”的进化论思想》,《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佐々木揚:「戊戌変法期の「憲法」:康有為『日本変政考』を中心として」,《东洋学报》第88卷第2号,2006年9月
佐々木揚:「康有為と梁啓超の憲法観:戊戌前夜から義和団事件まで」,《经济史研究》第16号,2012年
何若钧:《〈民功篇〉的思想境界》,《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李三宝:《〈康子内外篇〉初步分析——康南海现存最早作品》,《清华学报》(新竹)第11卷第1、2期
何建安:《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变革的开端:〈康子内外篇〉评介》,《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吴熙钊:《从“几何定理”到“人类公理”的推演:〈实理公法全书〉简介》,《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陈占标:《〈新学伪经考〉初刊年月考》,《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1期
李耀仙:《廖季平的〈古学考〉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3年第5期
张勇:《也谈〈新学伪经考〉的影响——兼及戊戌时期的“学术之争”》,《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孟永林:《安维峻首请毁禁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补正》,《历史档案》2014年第3期
吴义雄:《重论康有为与“孔子改制论”》,《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吴义雄:《古老的理想与维新的意义:试论19世纪后期的大同思想》,《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改革》,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荣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进呈本的思想宗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吴廷嘉:《论戊戌思潮的兴起及其过程》,《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马永康:《康有为与“公理”》,《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张翔:《从立公理之学到以大同立教:康有为奉孔子为“大地教主”的过程与方法》,《哲学动态》2015年第3期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6期
江中孝:《19世纪90年代初期岭南学术界的一次思想交锋——以朱一新和康有为对〈新学伪经考〉的论辩为中心》,《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
马勇:《梁启超与湖南时务学堂再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5期
马勇:《湖南时务学堂内外冲突平议》,《晋阳学刊》2011年第2期
贾小叶:《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以康有为“两考”引发的不同反响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
贾小叶:《陈宝箴与戊戌年湖南时务学堂人事变动》,《人文杂志》2011年第6期
贾小叶:《梁启超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首荐人考》,《历史档案》2013年第3期
熊月之:《论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兼论梁启超与康有为思想的歧异》,《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王好立:《从戊戌到辛亥梁启超的民主政治思想》,《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宝成关:《梁启超的民权观与卢梭主权在民说》,《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刘振岚:《论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权民智思想》,《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陈始强:《“兴民权”“广民智”“育人才”——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民权思想初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龚郭清:《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政治思想两大基本倾向》,《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方平:《卢梭民约论的一份中国遗产——略论梁启超的国民国家思想及其价值》,《学术研究》2002年第8期
李浴洋:《梁启超对康有为“大同学说”的选择与叙述》,《励耘学刊》2013年第1期
李文杰:《总理衙门的奏折流转及其权力运作》,《中华文史论丛》2019年第2期
申松欣:《梁启超与变法通议》,《历史教学》1995年第7期
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中国科技史料》1995年第2期
森时彦:《清末吸纳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路径考——以梁启超为中心》,《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梁台根:《近代西方知识在东亚的传播及其共同文本之探索:以〈佐治刍言〉为例》,《汉学研究》(台北),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
张登德:《〈富国策〉与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肖承罡:《译书与康梁维新派的西学传播》,《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乔亚铭、肖小勃:《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考略》,《图书馆学刊》2015年第7期
王宏凯:《京师同文馆译书史略》,《首都博物馆丛刊》,1994年
赖某深:《叙论:晚清介绍西学的一套启蒙丛书》,艾约瑟等:《西学启蒙两种》,岳麓书社,2016年
陈德正:《艾约瑟对西方古典文化的引介和传播》,网页http://old.cawhi.com/plus/view.php?aid=8701
朱荫贵:《梁启超与时务学堂》,《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3期
丁平一:《湖南时务学堂的教育改革》,《湖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卢智:《戊戌维新时期的南学会》,《求索》1987年第2期
彭平一:《戊戌南学会集会讲论活动若干史实的补正》,《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李天纲:《简论林乐知与〈万国公报〉》,《史林》(上海)1996年第3期
章清:《学、政、教:晚清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5期
郭卫东:《丁未政潮中康梁派活动考略》,《历史档案》1990年第1期;
张锡勤:《麦孟华思想简论》,《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
赵立人:《戊戌变法时期兴中会和维新派的合作与分歧:兼论康有为早期之反清活动》,
上海中山学社主办:《近代中国》第16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桑兵:《保皇会的宗旨歧变与组织离合》,《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崔志海:《论汪康年与〈时务报〉:兼论汪梁之争的性质》,《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廖梅:《〈时务报〉三题》,上海中山学社主办:《近代中国》第4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
管林:《黄遵宪与陈三立的交往》,《学术研究》1995年第3期
马忠文:《高燮曾疏荐康有为原因探析:兼论戊戌维新前后康、梁政治贿赂策略与活动》,《学术交流》(哈尔滨)1998年第1期
马忠文:《寇连材之死与“烈宦”的诞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李文杰:《中国早期国债的顿挫:昭信股票发行始末》,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李文杰:《总理衙门章京的日常生活与仕宦生涯——〈惩斋日记〉与杨宜治其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0期(2010年12月)
张海荣:《津镇与芦汉之争:甲午战后中国政治的个案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蒋海波:《〈東亜報〉に関する初步的研究:近代日中思想連鎖の先陣として》,日本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编:《現代中国研究》第32号(2013年3月),大阪
蒋海波:《上海大同译书局与神户〈东亚报〉初探》,“康有为与近代中国:第七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18年3月
斋藤泰治:《康有为在东京》,“康有为与近代中国:第七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18年3月
川崎真美:《驻清公使矢野文雄的提案及其后续发展:派遣清末留学生的契机》,大里浩秋、孙安石主编:《近现代中日留学生史研究新动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蒋国宏:《康发达对我国近代蚕种改良的贡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沈成飞:《徐勤早年活动评述》,《广东史志》2003年第3期
夏晓虹:《〈新广东〉:从政治到文学》,《学术月刊》2016年第2期
潘君祥、武克全:《我国第一个奖励科学发明的条例——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上海经济研究》198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