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练兵)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三书》中提出了军事改革的方案,用他的说法是“练兵”。其内容共有六项:汰冗兵而合营勇、团练、练旗兵、精器械、武备学堂、复整海军。
一、关于汰冗兵而合营勇,康有为指出清朝绿营兵六十万,“皆老弱无可用”,另募营勇(即湘、淮军体系)三十万,“非克扣虚名,则乞丐充数”;由此提议绿营兵全裁,营勇“沙汰”。康认为,此时的绿营兵因兵饷太薄而无以维持生计,早已另兼他业,有其生活基础,即使立即裁汰,“决不生变”;裁汰下来的绿营兵,可参加营勇的候选。然康将此事看得过于简单。清朝绿营兵平时有维持治安之功用,全行裁撤将会激发兵变,造成社会动荡,是非常危险的。清末绿营改编为巡防队,过程相当长,且地方的治安也因此而不太平静。[208]至于营勇的改造,康提议:
请派廉明勋望若冯子材、宋庆、魏光焘之比者,分赴各省,沙汰弁兵,带同医生,拣选健锐精敏,年二十至三十者入营,教以识字、地图、枪法、阵法、口号,炮兵、马兵、步兵各分其事,轻骑、铁骑、精骑各致其长,明攻守,习转运,厚其饷糈……训练三年乃许授室,五年之后,退充民兵……每直省皆选万人,练成一军。[209]
从以上的语词来看,康有意将营勇改造成新军,“识字、地图、枪法、阵法、口号”属西式训练,“炮兵、马兵、步兵”属西式兵种,“五年之后,退充民兵”又属西式的正役与预备役。但康没有完整的西方军事学知识,“轻骑、铁骑、精骑”,我怎么看也不能理解,康本人似也难说明其中的区别;选用“冯子材、宋庆、魏光焘”一类的将领为统帅,似不能改变其营勇的性质而成为近代陆军。
二、关于“团练”,即民兵,康有为提议:
……请令各行省二十丁而抽一,除官人及士人外,自年十八至四十,皆列尺籍,以为团兵,以五年选为战兵,余皆留团。有事则调遣,无事则归耕。岁月之暇,随营训练,统以绅士,给以军械,每月三操,终岁大校,挽强命中,赏以功牌。中国民籍四万万,可得二千万有勇知方之民团,退可以守,进可以战……[210]
康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计划,但他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实行此类民兵制,在于基层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人口调查与统计,基层政权结构与效能,军械、军训教官及其场地,给养与经费。这些都是清朝当时所不具备的。
三、关于“练旗兵”,康有为指出八旗兵之“委顿”“徒糜廪禄”,由此提议:一、京营,“应派严明大臣,汰选八旗,并饷立额,与绿营兵勇一律训练”;二、东三省,“宜令东三省练精骑、铁骑各三万,辅以铁路,星夜训练,可以雄视沿边矣”;三、蒙古,“派知兵大臣,如依克唐阿之流,会同诸盟王公、贝勒、贝子、台吉,讲求兵械马队,严为训练,或调入直省诸营,观摩讲求,必有策凌、僧格林沁之才,出宣忠勤者。”[211]康认为,如此即可“练旗兵而振满蒙”。以上的设计,纯属想当然。康的主旨是“加强训练”,然而八旗及蒙古兵丁之所以不练,有着诸多的经济和社会因素,更与战争形式与作战对象的变化有关,不是选派“严明”“知兵”官员(“如伊克唐阿之流”)勤加训练即可解决的。
四、关于“精器械”,康有为称:
吾器械朽钝,皆由官厂制办,不募民工之故。若既立艺学,募制机器,纵民为之。更悬重赏,有能制新械者,酌其用之大小,制之精否,予银币外,给以旗匾,俾荣于乡,则天下巧工,各竭其心思智虑,以应国家之用矣。虑不及事,先选出洋学徒,入各国工厂学习讲求,归教吾民。中国民心思灵敏,树之高标,必有精器利械,日出不穷,足与西人争胜者。是谓募新制以精器械。
为了清楚地表明康的思想,以上是全录其建策,共141字。其对策似为“民工”和“艺学”,用“重赏”“旗匾”来催生“精器械”的能工巧匠,由此与西人争胜。康并不知道,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之水准,不仅仅在于工匠,而是由该国科学技术水准、人才教育体系、工业制造能力、国家财政状况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更与军工企业本身的经营水准与市场化程度相关联。
五、关于“武备学堂”,康有为称:
吾将才不足,宜令各县皆立武备学堂,选士肄习天文、地理、布阵、绘图、测量、算法,选其高等,乃授兵官。其近支王公妙年英迈者,宜皆令入堂学习,以备统帅。自余旧弁,不通文义韬略者,除勋望大臣及剽悍劲将外,皆予沙汰。规模既变,精神一新,既无贱武之功,自收干城之用。是谓广学堂以(炼)[练]将才。[212]
以上也是全录康的建策,总共115字。康用西式教育来培养军官,方向是正确的,但他不了解西方军事学校的情况,更不知道办军校所需的人才、设施和资金,需得以用整个国家的力量,绝非是一个县所能办的,更何况是“各县皆立”。从世界著名陆军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校、法国圣西尔军校、美国西点军校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皆是以一国之精英来办校,吸引一国之精英来学习,与他国(假想敌)军事学术相竞争,且与该国的普通教育体系(大中小学)相连接。清朝此时也有船政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近代军事教育机构,但培养出来的军官水平低,海陆军在甲午战争中皆败。除了没有普通教育体系之配合外,这些军校办学水平不高(包括没有与敌手——即日本陆海军学校的竞争意识),也是重要的原因。
六、关于“海军”,康有为称:“轮舟之制,近以铁甲过重,行驶难速,多用蚊子、快碰船,船小而质轻,动灵而行速,快船则头装巨刃,专碰敌舟,蚊子则旁护铁甲,可以突险。”[213]康的这段话,表明他对近代海军舰船与海战方式的无知。此时清朝购有蚊船,即有一门重炮的小型炮艇,从使用效果来看存在很大的问题——排水量小,只能泊在近海,不能远洋作战,在甲午战争中未能起到作用。至于“头装巨刃”的快船,康可能闻自不可靠的传言。此外,康还提到了海图、水营、海军人才,错乱更多。
以上六项,包括了清朝当时的陆海军与装备、教育诸方面,可谓完整。康有为改革方案的方向,大体是西方式的,但他西方军事学知识严重不足,也缺乏如同李鸿章、刘坤一等人那样儒生出身却有领兵打仗的经验,清晰地暴露出“书生议兵”的诸多缺陷。即以“中国民籍四万万,可得二千万有勇知方之民团”一例而言,康已说明“二十丁而抽一,除官人及士人外,自年十八至四十”,那么,除去女性与年龄不合者,大约只有一亿人口,再除去“官人”“士人”、身体不合者和其他条件不合者,最多只有八千万人口,二十丁抽一,绝无“二千万”,应是400万。即使以400万计算,“每月三操”,需要多少场地、多少兵器、多少教官、多少工食费用、多少临时住房、多少粮食供应?这些都是很大的计划,需要有经验的官吏来设计。至于二十丁抽一,又如何做到社会公平,不过分扰民,不成为贫穷人家的新徭役,都需要有经验的官吏进行社会调查与安排。然而,所有这些本属题中应有之义的细节,却都在康的思考范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