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政策设计及其被采纳、实施的情况

五、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政策设计及其被采纳、实施的情况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康有为来到北京。

此时清朝陷于巨大的危机之中。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德国舰队强占胶州湾(今青岛),随后提出了租借该地、修建胶(州湾)济(南)铁路的要求。与清朝订立密约并获得修建中东路权益的俄国,以钳制德国为由,于十一月派军舰进入旅顺和大连。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俄国提出租借大连、旅顺并建造中东路支线(哈尔滨至大连)的最后通牒。法国同时提出了云南、两广不割让,在广州湾(今湛江)建立煤栈(租借地的先声)的要求。三月,英国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条件与俄国相同;又因法国租借广州湾,闰三月要求拓展香港界址(即今香港新界)。日本政府提出了不割让福建的要求,并借口湖北沙市事件,要求在沙市、岳州、福州、三都澳建立日本专属租界。当时的列强,除了美国尚处在美西战争的前夜而未能动手外,皆提出了侵略要求。除了领土外,列强另有铁路、开矿、借款、商务等方面的要求。

清朝自甲午战败后,号称“卧薪尝胆”,一度有所振作,但很快又故态复萌,再次昏睡。对于列强的各项要求,清朝无力抵抗,只能一一被迫接受。列强瓜分中国的说法,到处传播。

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救亡的声音响了起来,改革又一次被提上议程。

康有为到京后,于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康所属的工部衙门拒不代奏,其抄本在京中流传,康亦在上海刊刻发售或赠送。[231]十一月十九日,给事中高燮曾上奏,保举康赴欧洲参加“弭兵会”,光绪帝下令由总理衙门“酌核办理”。[232]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日(1898年1月24日),总理衙门约见康有为,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翁同龢、廖寿恒、荣禄、张荫桓参加。此是康的一大转机。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九日,总理衙门代呈康有为上书,即《上清帝第六书》;随后康又通过总理衙门进呈《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等书。三月二十三日,光绪帝将康的上书及进呈书籍上送慈禧太后。四月二十三日,经慈禧太后批准,光绪帝下达“明定国是”谕旨,“百日维新”正式开始。二十五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保举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光绪帝下令召见。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康,并命其上书可由军机大臣廖寿恒代递。康由此进入了政治的中心。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多次通过总理衙门与军机大臣廖寿恒代奏上书或进呈书籍,并先后为御史陈其璋、杨深秀、宋伯鲁和侍读学士徐致靖、内阁学士阔普通武等人代拟奏折。这些上书与奏折现存共计72件,另有6件虽不存,但在《军机处随手档》可见其题目。[233]进呈的书籍现存《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两种,《俄彼得变政记》另有上海刊印本。所有这些奏折、进呈书籍的序言,与辛亥五月刊行的《戊戌奏稿》全然不相同。由此,可以用现存的准确史料,来观察康有为戊戌变法期间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也是本节进行分析的依据。

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到达长沙,主持时务学堂。[234]次年二月离开长沙,赴上海,随即进京。[235]梁此次北上,是康有为的召唤,也有参加会试之意。梁到京后,发表的署名作品极少,且只有关于编书局的奏折,并根据光绪帝的面谕,进呈其先前所著的《变法通议》。[236]康所拟上书、奏折、进呈书籍中的许多部分,很可能出自梁手。梁给夏曾佑等人的信中也说明其参与代拟奏折的情况。

以下根据康有为所拟上书及代拟奏折、进呈书籍的内容,来分析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并根据清代档案,说明其被采纳、实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