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前中日文化对比研究:以创造和受容为中心》简介
《近代以前中日文化对比研究:以创造和受容为中心》这本书是由.李洪良著创作的,《近代以前中日文化对比研究:以创造和受容为中心》共有109章节
1
前 言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考证近代以前中日文化创造的不同表现和对比中日传统文化在文化创造方面的倾向,探讨在文化中心移动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借鉴日本经验并结合多元一体...
2
目录
目 录 前 言 第1章 序 论 1.1 研究动机 1.2 先行研究 1.2.1 理解文化 1.2.2 创造的内涵 1.2.3 文化创造的研究 1.2.4 中日文...
3
第1章 序 论
...
4
1.1 研究动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然而,...
5
1.2 先行研究
在对近代以前中日文化创造力进行考察之前,有必要对文化、创造、文化创造等相关概念和研究进行一定的界定和梳理。...
6
1.2.1 理解文化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周易》,《周易·贲卦》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其中的“人...
7
1.2.2 创造的内涵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发展本身就蕴含着推陈出新,意味着创造、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创造、创新、创造性、创造力等已经作为热门词而被频繁地使用,创造...
8
1.2.3 文化创造的研究
文化创造的研究是有关创造学和文化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而将文化和创造紧密联系起来的正是创造力的相关研究。创造力不是出现在真空中的。创造力的研究开端于创造性个体、创...
9
1.2.4 中日文化比较的视点和方法
中日文化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课题,迄今已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层面上进行了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种研究方法和视点: 从文化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文化...
10
1.3 研究方法和范围
通过对以上相关研究的梳理,本书立足于文化的群体性和功能性,进一步完善文化创造以及文化创造力的理论,尤其是文化受容实现路径理论;从文化生产力、文化精神力、文化传承...
11
第2章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文化创造
当今的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共识,全球化理念最初来源于经济领域。基于资本、新科技等经济因素的外向型扩张,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拓展造就了大型的跨国公司,...
12
2.1 文化创造的重要性
文化的本质之中蕴含着超越和创造的特征,文化创造的过程则是文化突破既有传统而得以更新的过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文化创造是在批判地继承原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
13
2.2 文化创造力的表现形式
人类通过文化创造活动,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的实现过程必然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注重的是质的提升,并不仅拘泥于数量的积累和时空的扩张,也就是说,文化创造力体...
14
2.2.1 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研究有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他西方思想家的文化理论出发而展开的多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文化研究从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
15
2.2.2 文化精神力
文化精神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它是文化创造力实现的重要指标,它所展示的是文化主体在...
16
2.2.3 文化传承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7
2.2.4 文化传播力
文化具有流动性,并不是僵死的、固化的、静止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因而可以说文化是具有传播力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具备传播力,一般来说具有强大生...
18
2.2.5 文化批判力
文化批判力是一种文化主体基于文化创造现实而生成的批判和反思能力,对文化发展进程和现实成果的理性反思,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反省,是一种对文化创造可以起到支撑作用的批...
19
2.3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创造倾向的解读
本书基于文化创造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对近代以前中日文化创造力发展状况的对比考察,从而探究中日两国文化创造倾向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在挖掘中日传统文化中创造性...
20
2.3.1 创造性倾向和受容性倾向
文化创造是产生文化价值的人类活动。狭义的文化创造指发明新文化价值的人类活动,可以被称为“文化发明”。广义的文化创造包括文化创造以及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受容。文化受容...
21
2.3.2 文化受容的解读
正如上文所述,文化受容包括文化复制和文化再创造,它是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异质文化的受容可分为三种路径:第一种是允许异质文化的存在,并在不与内在文化...
22
2.4 三种文化受容路径的特性
...
23
2.4.1 积极路径——受容Ⅰ型
上述的三种文化受容的路径分别有着自身的特性,具体而言,A文化和B文化没有冲突、和谐共存的文化受容Ⅰ型,从其文化受容的结果来看具备下列的特性: 第一,两种文化各自...
24
2.4.2 积极路径——受容Ⅱ型
第一,融合性与创造性。受容Ⅱ型一般来说是由受容Ⅰ型转化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容Ⅰ型所呈现的并存并相对独立的A、B两种文化,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融合和合并形成...
25
2.4.3 消极路径——受容Ⅲ型
受容Ⅲ型一般表现为,A文化和B文化接触,A文化取代B文化,或者是B文化取代A文化,这种受容路径所导致的文化受容的结果往往是某一方传统文化的完全消失。其中最典型的...
26
第3章 农耕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中日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创造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已经突破了一般生产力研究的经济学、社会学等范畴。但是,在近代以前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的文化生产力比较显著地体现...
27
3.1 原发兴起的中国农耕经济
...
28
3.1.1 中国农耕经济的起源
作为东亚文化圈中心的古代中国拥有着典型的农耕经济,这与中国所具备的地形、地理、气候等条件息息相关。在各种地形中,平原最适合农耕生产,而中国恰恰拥有着为数众多且广...
29
3.1.2 小农经济的形成
从春秋战国逐渐形成的以小土地经营为基础的综合型经济形态——小农经济便开始占据中国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历史上,小农经济的参与者主要包含了三种农民,即自耕农、租佃农...
30
3.1.3 农耕经济的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前221—580),随着耕种技术的提高、栽培技术的改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粮食品种的开发和产量的增加,农耕经济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