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 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发展

3.2.5 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发展

安土桃山时代(1574—1602),丰臣秀吉将土地一部分作为其直辖领地,另外的大部分土地则封赐给各大名,大名的封地被称为知行国,受封的大名有对知行国进行管理的特权。由于大名知行制的确立和全国范围内“本百姓”(自耕农)的出现,日本从此形成了“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和发达的小农经济”[47]。这种小农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虽然安土桃山时代较长时期存在着政治势力的争霸战争,农耕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小农经济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农业的发展。如水稻的产量有所提高,文禄三年(1594)施行的“太阁检地”中记录,上田产量为1.5石,中田1.3石,下田1.1石[48]

德川时代(1603—1867)是近代以前日本国家最为富强的历史阶段。德川幕府的建立结束了战国时代以来的兵乱,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安定的环境保障了农耕生产的快速发展。此外,经过几次检地运动,农民与封建领主形成了直接的被剥削和剥削的关系,小农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一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改进,万治三年(1660)日本人发明了脚踏水车,17世纪末日本人开始使用不靠畜力也能深耕的“备中镐”,还发明和普及了“千齿脱粒器”(千齿扱),比旧时竹制或铁制的“脱粒筷子”提高效率2~10倍[49],不久又发明了筛谷用的“千石筛”(千斛簁)。在使用传统的草肥、堆肥、灰肥、厩肥及粪尿等自然肥料的同时,农民开始购买油渣、干燥鱼肥等肥田,并开始使用鲸油、石灰作除虫剂消灭虫害。栽培方面选择病虫害较少的稻种,并实行轮种法和双季稻栽培。

千齿扱

这一时期日本农学著作的问世也促进了生产技术的传播。德川时代是近代以前日本农学最发达的时期,17世纪初期出现了日本最早的农书《清良记》,以后陆续出版了《百姓传记》(1682)、《会津农书》(1690)等农学著作。元禄九年(1696),宫崎安贞参考中国《农政全书》和本草书,并总结日本农民的生产经验,出版了《农业全书》,使先进技术广为传播[50]。由于上述原因,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提高。每一反的稻米产量在1594年时上等水田平均为1石3斗,到1686年则增长至1石5斗了[51]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农民除年贡和自己生活资料外,将剩余农产品商品化,为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繁荣创造了条件。庆安三年(1650),幕府向全国农民发布了《庆安告谕》,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出了32条严格限制,包括干涉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要求每人衣食住行极端节约。尽管这样苛刻地限制,商品经济仍在全国逐渐发展,并出现了商业性农业。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自然经济日益被商品经济所侵蚀,出现了瓦解的趋势。这一时期由于地区性分工的初步形成,出现了许多经济作物的特产区。其中棉花生产集中在畿内和东海地区,如摄津(今大阪府及兵库县一部分)平野乡到1706年其土地的62.8%已种植棉花[52];养蚕则集中于关东和东山地区,17世纪蚕丝产量增加了1倍,到18世纪初已达到国内自给[53];灯火材料所需的油菜籽和腊树主要在中部及其以西地区栽培;大豆则盛产于本州岛东北。18世纪初,日本开始种植马铃薯、菜豆、西瓜、花生、胡萝卜等作物。商品作物的种植需要购买特殊的肥料和农具,于是农民需要出售土地生产物来换取货币进行购置,这促进了农产品的进一步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