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小农经济的形成

3.1.2 小农经济的形成

从春秋战国逐渐形成的以小土地经营为基础的综合型经济形态——小农经济便开始占据中国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历史上,小农经济的参与者主要包含了三种农民,即自耕农、租佃农和依附农民,其中以自耕农和佃农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的逐步运用、集体经济的解体、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重农政策的推行,都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春秋时的管仲曾说:“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10]这充分证明了当时铁具的普遍应用,而铁制农具的应用使以户为生产単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商周时代的农业集体经济逐渐被个体经营所取代,而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自耕农在春秋战国时期得以出现,这些自耕农来源于接受了国家的授田并获得自耕地私有权的奴隶和平民,原来的奴隶主则被新兴地主所代替。一些新兴地主把自己的私有土地划分成小块,租借给流亡奴隶和破产平民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些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成为最早的租佃农。此外,“隐民”“私属民”之类的奴隶也伴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滋长转化成为依附农民。

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当时的各国纷纷推行重农政策以促进农耕的发展。春秋时的政治家就已经开始重视农耕生产,其中齐国的管仲认为“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11],“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12]。战国时,重农思想得到延续和加强,并且出现了农战相结合的思潮,力图通过发展农业达到富国强兵,这样一来农业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秦国的商鞅,他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13];“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14]。在商鞅的倡导下,秦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发展农业,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如奖励垦荒、轻税免役等,坚持“农本商末”的立场,鼓励耕织。由于以上的原因,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得以确立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了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强大文化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