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综合统一
大和民族富有综合统一的文化创造精神。应神天皇十五年(285)儒教首先由当时的朝鲜百济传入日本,然后钦明天皇十三年(552)佛教也和儒教一样经百济传入日本,这样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被日本文化所接受,并被综合统一到日本的文化创造当中。
首先,中国文化被综合统一到日本的文化创造。因为中日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所以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很容易便被日本人所接受,并且从一开始传入便对日本的文化创造起到了刺激作用。应神天皇时期的皇太子菟道稚郎子首先学习了儒家文化并赋予实行。应神天皇驾崩后按照惯例理应由菟道稚郎子继承天皇位,但菟道稚郎子认为其兄长大鹪鹩尊比自己贤明,所以不应该由自己继位,便让位给大鹪鹩尊。大鹪鹩尊也执意不肯继承天皇位,这样皇位竟然空置了三年。菟道稚郎子认为,既不能强迫兄长继位,也不能不管天下苍生,最终,皇太子自杀,大鹪鹩尊只能继承皇位。这一事件的发生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受到了儒教思想的影响。大鹪鹩尊继承皇位,史称仁德天皇。仁德天皇也深受儒教思想的感化,以儒教思想施以仁政,成为日本历史上有名的仁君。
但是,儒教思想中也有不适合日本国情的弊害,其中比较显著的便是儒教所提倡的革命思想。孔子、孟子都认同革命论,儒教思想的信徒都尊崇商汤、周武等对失德之君的讨伐。在儒教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武烈天皇时出现了大臣平群真鸟企图自立为天皇的事件;皇极天皇时,苏我虾夷和苏我入鹿图谋篡位,诛杀了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王兄,架空了天皇;到了平安朝,平将门又意图谋反,等等。虽然,日本历史上也出现了企图取代天皇的革命事件,但基本上都没有取得成功,这说明革命思想不适合日本的国家体制,中国的儒教思想中存在着对日本造成弊害的成分。因此,大和民族在吸收儒教文化进行文化创造时舍弃了其中可能带来灾害的部分,保留了儒教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有所补益的部分。
菟道稚郎子
仁德天皇大鹪鹩尊
同样,佛教文化中也存在着阻碍日本文化创造的成分。其中,特别明显的事件便是奈良朝僧侣参与国政,皇室不能独立行使皇权,最终导致桓武天皇迁都而重获皇权。玄肪和道镜是僧侣干政的典型案例,特别是道镜竟然自己想成为天皇,他的野心最终被和气清风吕所揭穿,皇权被挽救于危难。即使这样,佛教文化的传入也为日本的文化创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佛教思想丰富了日本人的思想,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使日本人有了好人有好报的因果观。如果说儒教文化是从道德追求方面促进了日本文化创造的发展的话,佛教文化则是从宗教信仰方面促进了日本文化创造的发展。而日本人也确实是在儒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日本独特的文化。到了织田信长时期,基督教传入日本,一段时期内也对日本文化有所影响,尤其是九州岛的大名们都信仰基督教。
日本的文化创造对待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洋文化等外来文化,往往采取综合统一、再进一步发展的态度。从文化接受的路径来看,不是简单地吸收一种文化,而是吸收多元文化,形成与日本本土文化和谐共存的并行文化,然后进行综合发展,进而完成文化创造。这种综合统一的精神是大和民族在文化创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