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符合多元文化下中华文化复兴的要求

11.1 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符合多元文化下中华文化复兴的要求

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首先是建立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理解之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地球村”逐步形成,多元文化及各种文化深层次的价值观都在产生着接触、争执、冲突和融合。简单的一元论、二元论、冲突论以及多元论都不能充分地解释和说明当前多元文化交融的格局。而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关注的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互接触在广度和强度上都是之前无法比拟的,并且相互的联系也十分紧密,多元文化之间既有共同发展的契机,也有此消彼长的冲突,既有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共同愿景,又有各自文化发展的利益要求。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总体来看,中心文化虽然不像之前那样明显地表现为近代以前各文化圈的中心文化,以及近代以来的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形式,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和范围内,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优势地位不容忽视。

多元一体文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复兴已经上升为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之一,中国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创造性是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关键和奋斗目标,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其创造力的发掘和现实转化,应该关注一切创造力的源泉,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稳步提升文化创造力。创造性地发掘和现实转化需要在古典主义和异文化融合中寻找力量源泉、丰富创造力转化的路径和实现手段。这里的古典主义不是一味地复古,关注的是中华文化传统自我更新的内发性;融合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中体西用,关注的是动态的文化受容。也就是说,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提倡传统内发前提下的他文化借鉴及再创造。传统内发和积极受容是两个支点,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彼此为条件;传统内发是载体,积极受容是动力,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实现文化的再创造。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可以加强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立、维系文化安全,对文化创造力的整体提升、中华文化的复兴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