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近代之前的武士思想

9.2.1 近代之前的武士思想

近世初期到达日本的西方传教士对日本进行了考察并将其考察结果向其国政府进行汇报,也形成了西方国家的日本观以及日本人观,在《日本西教史》等著作中可以看到其端倪。具体来说,西方的日本观可以概况为,日本人重视名誉、对外在的鄙视轻蔑深恶痛绝,就其根本来说,被名誉所束缚,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首先考虑的是取得名誉以及出色的成功;日本人对贪欲十分厌恶,假如一个人有贪念的时候,会被其他人认为卑劣、没有廉耻;日本人刚猛、忍耐力强,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会奋勇前进。

通过基督教的传教士对16世纪日本社会道德的描述,西方人认为虽然日本人与西方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秩序之下,但日本拥有着与西方相同高度的社会道德,而且这种社会道德在日本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当时社会的代表为武士阶层,而武士阶层的道德充分体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精神风貌。这种武士阶层的道德思想在之后的闭关锁国时代得以保存,而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一部分被作为封建道德思想推翻。

德川家光的锁国政策贯彻得十分彻底,所以在16世纪到17世纪初期,武士阶层所引以为豪的自主风气被逐渐消磨。武士曾经被称为“有骨气的流浪者”,而这一时期大名不再选拔和雇佣家臣,武士也不再自主选择大名而服务,“君不事二主”“主仆三代”等强调以君主为中心的上下关系的武士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着支配地位。江户时代开始将依附于各藩的武士称为藩士,其子弟一般都要接受藩学的教育。大隈重信曾在其所著《大隈伯昔日谭》中记述过其家乡的佐贺藩的藩学制度,认为严格的整齐划一的藩学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德川时代后半期,无论哪个藩都设有藩学,对藩士的教学都是按照官学的规定进行的严苛的统一教育。

而另一方面支撑这种严苛的思想统治的社会结构使推翻封建制度成为可能。中世的武士的生活与土地紧密结合,生活与其他阶层尤其是封建统治者结合的程度很低,必然形成一直自力更生的风气。而到了德川时代,武士大部分与土地分离,聚集到城市,其生活完全依存于领主。而藩士子弟的教育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地控制藩士生活的全部,藩士对领主的依存渐渐地变为领取薪俸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从教育制度来考虑的话,旧的教育制度不会随着撤藩而马上覆灭,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从明治末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直被禁锢在统一的思想统治之下,作为最高学府的东京大学往往成为官员尤其是法务部官员的培训机构,国家考试中学生证明自己所学到的官学知识,成为官员,进而保证自己一生的生活。而与旧的藩学体制相比较,新的教育制度并不是强制所有学生学习官学,而且接受教育也没有了身份的限制。新的教育制度作为更加切实的出世的途径,成为很多青年才俊成为官员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