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注重积极的文化受容

11.3 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注重积极的文化受容

多元文化长期并存、相互交融的文化格局下,文化受容对文化创造力的实现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催化和支撑作用。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一方面需要将文化创造建立在中华文化传统内发性的发掘和转化上,另一方面又需要积极充分地借助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进行文化的再创造。通过前文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化创造力生成和发展的进程本身就是一部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并进行文化再创造的历史,不管是语言文字还是稻作经济的发展,抑或近代的君主立宪制都能够很清晰地在他文化中找到原型。在对异质文化的受容方面,因为文化的边缘性,日本往往对异质文化中的先进创造性成分十分敏感,并能够选择积极的文化受容路径,在坚持日本独特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创造出并行文化。可以说,借鉴先进文化的有益成分会为本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本国的文化创造力。中国近代以前的文化受容往往建立在文化中心的优势心理之上,虽然历史上很多朝代都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允许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并存,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得不说,这更多的是一种天朝思想下宣扬国威的方式,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外来文化主动做出适应性的调整,被同化到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之中。虽然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文化转型有所滞后,但已经可以看到中国积极受容外来文化的态度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正是在借鉴西方市场经济理念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展开的。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适应多元文化并存和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这里的融合是创造性地接受他文化,从而形成中国特色新文化的一种文化受容路径,这一文化受容路径是一种积极的动态调整的文化受容路径。

首先,尊重多种文化的并存。对异质文化不应该一味地追捧或者碾压,求同存异一直以来是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的一项原则,也可以被运用为对待外来文化的整体思维,充分尊重异质文化的存在,加强对异质文化的认识,找到共同发展的契机和途径;另一方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让世界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如自古以来中国的“大一统”政治伦理思想、爱好和平的民族愿景。充分地发挥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当的话语权,让世界认同中国文化创造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为和平崛起的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国际文化环境,等等。

其次,注重扬弃外来文化。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或者体用论,而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本国的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进行扬弃。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鲁迅等学者对拿来主义的批判已经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不作分析地盲目照搬误国误民。而体用论是中日近代化进程中经常被提及的话题,中国的学者主张“中体西用”,日本的学者提出过“和魂洋才”,可以说都不是很完备的文化融合方式。因为器物、技术等物质方面的文化受容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受容因为其抽象性却显得任重道远。积极的文化受容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受容,不仅仅限于物质方面的文化受容,而且要求精神层面不能故步自封,应该在传统价值体系中不断加入新质,比如将人性的解放、平等、自由等现代理念吸收进中国的价值观体系,构建中国新的核心价值观。

再者,融合是创造性的动态的路径转化过程。积极的文化受容包括两种:第一种,允许异质文化的存在,并在不与内在文化发生碰撞的基础上受容异质文化,从而创造出并存性文化(受容Ⅰ型);第二种,将外来的异质文化同化到内在文化的行为逻辑或内在价值体系中,创造出融合性的综合文化(受容Ⅱ型)。这里提倡的融合建立在积极的文化受容路径之上,需要警惕外来的异质文化替代原有的内在文化,造成走上本土文化消失的消极路径(受容Ⅲ型)。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西方文化在当前的文化格局中,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占有着优势的地位,本国文化被西方价值所捆绑,走向消弭的危险还是存在的。因此,在力量对比不能取胜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多地采取平行发展的文化受容路径,而当我们认清楚时代发展脉络和外来与本土文化的优缺点后,应该积极内化外来文化,形成受容路径的创造性动态调整。

【注释】

[1]http://www.cnrencai.com/zhongguomeng/89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