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 日本文化的边境意识

8.2.2 日本文化的边境意识

盛邦和曾经说过,日本人的思想中存在着边境意识[31]。内田树在《日本の辺境論》中从日本的历史、日常生活、哲学、语言等特点出发论述了边境意识。内田树所论述的边境意识认为:日本人是具有边境意识的边境人,其“学习”的效率很高,从骨子里具有开放性[32]。所以边境意识可以概括为,日本人对本国的文化没有自信,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超强的模仿动力和充沛的融合精力。

边境是对照于一定中心的相对性概念。简而言之,日本与欧亚大陆相分离,位于东亚的边境地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日本文化位于东亚文化圈或者说是中华文化的边境。从文化地理学来看,边境意识是与其所处的边境自然性紧密相关的。而关于日本文化的自然性,江上波夫和上山春平有过以下的论述:

江上波夫在《日本文化の構造》一书中认为,日本在国际场合中总是会表现出与采集文化相关联的骑马民族性格[33]。而上山春平则说道:“原本日本文化当中就存在着与文明性原理完全不同的自然性原理,正因为如此日本文化对任何文明都会有着等距离的关心。而且,在吸收某种文明时,日本文化有着向自然性回归的白纸还原能力,所以当对另外一种文明进行吸收时依然保持着非常积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自然性=狩猎采集性是日本文化的一个核心。”[34]简而言之,两位学者都认为日本文化中的自然性来源于狩猎采集性。

与日本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狩猎采集性是以牧民为中心的骑马民族的特性。众所周知,日本文化虽然是受到农耕民族和骑马民族两方面特性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进入农耕社会比作为农耕文化代表的中国要晚很多,所以可以认为日本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应该是狩猎采集性。从古代到近代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东亚文化或者中华文化的性格主要来源于农耕民族的性格。所以就文化的性格来说,狩猎采集性也是位于中华文化特性的“边缘”。

基于日本文化的狩猎采集性倾向,边境意识可以进行以下的理解:

第一,对外来文化特别是高度文明有着朴素的受容热情,这与日本文化对任何的文化都怀有等距离关怀有着直接关联。也就是说,日本文化从骨子里就有着开放性。众所周知,近代以前日本从很多方面受容中华文化,明治维新以后又大量地吸收西方文化便可以说明这一点。

第二,超强的模仿和吸收能力。这一点来源于采集性的实用性和有用性。前文所述的日本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受容便是其中十分明显的例子。

第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往往需要狩猎采集性进行过滤。受容高度文明并通过狩猎采集性进行过滤和净化,从而更加有效地将外来的高度文化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融合,进行二次创造可以说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创造方式。如日本从欧美引入君主立宪制,通过来源于狩猎采集性的神道的再解释和再构建,创造出了战前的近代天皇制。

第四,重视固有的传统文化或者经典文化。例如文学方面,诗歌比赛中的本意思想、仿意歌、古诗歌引用等创作方法就是重视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的一种拟古主义[35]。这也与狩猎采集性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日本对外来先进文化十分敏感,会选取适合于本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受容,并具备优秀的再创造能力。此外,日本一旦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会尽量地与本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对融合的成果进行传承和保护。因此,日本文化在文化创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受容性倾向是与作为日本人边境意识核心的狩猎采集性密切相关的。有着强烈的受容倾向的日本文化进入近代以来,吸收西方文化,并将西方文化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快速地实现了日本式的近代化发展,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和欧美同等的地位。例如,日本的企业从财务、生产、销售等多方面引入欧美的管理体系,并将之与以“忠”为核心的日本儒家思想相融合,从而创造了富有日本独特魅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