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注重传统内发性

11.2 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注重传统内发性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无处不在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内发性,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充分体现着中国自力更生的创造精神,农耕文化的发源、发展,诸子百家学说的出现,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近代的文化更新,中华思想的形成等概莫能外。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之前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很长的时期里处于东亚区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中心,因而可以比较从容地将文化的传统内发性转化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而近代以来,随着文化优势地位的丧失,中国文化的传统内发性的创造性转化受到阻碍,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显得无所适从,尤其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出现将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情况。而日本却是立足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外来文化先进成分,并发掘传统文化的创造因子,构建了日本近代文化。

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其根基仍然在于中华文化的传统,因而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的提出仍然是以古典主义为中心,这本身就意味着以传统内发为文化发展的核心,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方向指引和力量源泉。古典主义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索创造因子,是对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不是一味地盲目复古和照搬经典。传统内发本身就有着去除旧质、吸收新质的趋势,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掘中国发展的内部动力,必然是一种去旧出新的过程。古典主义需要认真地研究中国文化创造的历史进程和规律,从中发现中国文化创造力的发展方向。例如前文所探讨过的天朝思想或者中华思想,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强烈自信,但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却仍然以这种心态盲目自大,错失了文化更新的先机,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转型的滞后。然而,百年的屈辱史并没有使中国人丧失对文化创造的信心,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古典主义要求做好对文化创造传统的扬弃和调整,尤其是当前文化多元一体的时代背景下,在不能够同化其他文化的情况下,应该做到尊重其他文化,并积极借鉴,去伪存真,不断创新;古典主义要求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创造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结合,认清文化创造的内外环境,激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提升中国的文化创造力。例如,中国农耕文化中的“天人”思想对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生态经济创建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糟粕思想的侵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践行,而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民族精神则早已经被运用到中国外交政策当中,今后也将成为中国应对多元文化交融状态的一个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美德应该得到继承和现代意义上的诠释,从而使之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创造的行动准则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