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主体,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并沉淀于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之中。整体思维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周易》各卦画、各卦书的排列以及卦爻辞都体现着这种整体思维。从古代开始,中华民族便把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看作和谐统一的一个系统,认为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每个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与其他事物发展紧密联系,因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离不开从整体思维出发认识和分析世界万物,并需要从诸多文化对象和谐统一的角度实现文化创造。正是基于这样的整体思维,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渗透于哲学、社会管理、科学等各个领域。
哲学上,将天和人看为一个整体的“天人合一”认识观是整体意识的具体体现。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界,“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对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基础。“天人合一”产生于先秦时期,而后由北宋时的张载明确提出,经过不断的阐发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这种认识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所以人应该服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性便是天性,人的道德也该与自然规律一致;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社会管理方面,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能够在中国近代之前得以兴盛并源远流长,正是因为其从社会整体的管理出发,重视构成社会的群体和个体的人,并将这种整体思维与皇权统治紧密结合起来。儒家学说将社会的结构按等级分为天下、国、家、人,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儒家学说又将人与人的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大关系,与社会等级形成同构,进而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系社会伦理和皇权统治。
儒家社会治理的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尤以中医学最为典型。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把人体分成与阴阳对应的“象”,通过“象”的调治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而人体的阴阳又与宇宙间所有有形和无形的物体都有着普遍的联系,阴阳互相依存、制约、转化,从而通过阴阳的调节改善整个生命机体的功能以恢复健康状态。中医学运用五行观念把作为整体的个人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从时间和空间的多维结构中把握人体的变化,构成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形成“辨症施治”的主要特色,在中华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医的整体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