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创造的内涵

1.2.2 创造的内涵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发展本身就蕴含着推陈出新,意味着创造、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创造、创新、创造性、创造力等已经作为热门词而被频繁地使用,创造的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创造的价值也在不断地以多种形式得以实现。然而,对于创造的内涵却很少有人能够深入地理解,正所谓习焉不察,因而有必要从词源方面对创造的内涵进行一定的梳理。

中国古代关于“创造”一词的记录最早出现于陈寿所著《三国志·魏书》,其中写到“诸葛诞创造凶乱”[11],表达的是“制造、引发某种局面”的意思。类似的还有《宋史》第三百五十卷中的“曾布言赡创造事端,以生边害,万死不塞责”[12],等等。不过,经刘仲林等学者的考证,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创造”更多地用于表达以下几种意思:一为“建造”,如《隋书·高祖纪上》写到“诏……等创造新都”[13];二为“制作”,《隋书》中记载“大业元年炀帝始诏……等宪章古制,创造衣冠”[14];三为“开创”,《南史·梁本纪上》所载“及齐高创造皇业,摧锋决胜,莫不垂拱仰成焉”[15];四为“创作”,《后汉书·应劭传》所载“其见汉书二十五,……其二十七,臣所创造”[16];五为“发明”,《宋书·礼志五》所载“至于秦汉,其指南车制无闻,后汉张衡始复创造”[17]

英文中的“创造”(create)是由拉丁文creartum发展而来,是动词creare的过去分词。creare意为to produce,to make,有“创造”“生产”“创建”的意思。根据蒲柏的考证,15世纪晚期才出现了现在时态的“创造”(create),这一时期由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等西方神学思想的影响,人们强调的是神的创造,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完了的东西,所以“创造”(create)的意思主要是what was created,即“创造出来的东西”。16世纪,人作为创造的主体受到重视,因而create的词义也得以扩展,指涉“现在的或未来的创造”(present or future making)。在17世纪末期,create和creation作为人的行动被广泛接受,当时还出现了形容词creative,意思是“神圣的、奇迹的、具有创意的”,仍然带有旧时的内涵。而进入18世纪,creative一词被赋予更多的积极意义,开始关注创造与人之间的联系,将创造跟人的想象力(imagination)联系起来。

18世纪末期,由于“create”一词中“模仿”(imitation)的意思比较鲜明,西方文化开始探讨创造和“new”(新)或“novel”(新奇)的关联。进入19世纪,西方文化对所创造事物的“new”(新)或“novel”(新奇)的追求进一步强化,并且将原属于经济学范畴的“innovation”(创新)引入其中。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creative的名词形式creativity。creativity是“创造力、创造性”的意思,所指向的正是事物的“new”(新)或“novel”(新奇)。求新、创新,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理论等的创造成为主流。

语言是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简要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创造”以及英文中“create”的词源及其演变的考察,可以看到:具有现代意义的“创造”一词在中国古代形成较早,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涵盖礼仪制定、基业开拓、物器制造、文章创作等多个方面;西方相同意义上的“创造”一词形成较晚,以艺术为中介,从神学中脱离出来,逐渐运用到各个领域和世界范围,也形成了西方学者在创造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