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农耕经济的成熟

3.1.4 农耕经济的成熟

隋唐宋辽金元时期(581—1367)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农耕经济趋于成熟的阶段,其间虽然也出现了一定时期的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在一定的范围上减缓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也经历了波动起伏,但中国农耕经济还是不可阻挡地进入了成熟期。

这一时期农耕经济的成熟表现为,人口的繁殖与田地的大量垦辟,如唐贞观十三年(639)人口达3041871户,12331681口[16];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人口已达13430322户,59848964口[17]

生产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犁结构的重大改进,晚唐陆龟蒙所著的《耒耜经》中提到的江东犁已经由11个部件构成;北宋时,宋人创造出了用人力推动的“踏犁”“秧马”,并改进了耧车插秧的技术;在灌溉方面,北宋时已经出现了连筒、筒车、桶车、水轮等效率更高的水车。当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如宋时南方一般亩产量为谷二至三石[18],合今计量单位1市亩地约产谷1.7市石。

江东犁

耧车

农田水利建设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水利事业迎来了一个高潮,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还在北方,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也偏重于北方,南方的水利建设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无法与北方相提并论。隋朝修复改造了很多水利工程,如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19],而唐政府更是重视农田水利的兴建,中唐后及五代,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掀起水利建设的热潮,《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唐后期修筑的水利工程,南方已经显著多于北方,占总数的4/5。宋辽金元时期,在全国范围掀起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仅在熙宁三年至九年间(1070—1076)就修建了10793处水利工程[20]

作物品种的交流及土地利用的扩大。隋唐时期北方水稻种植面积有了扩展,如长江、河南道、洛阳等地都有一定的种植,但是旱作地区仍然以种稷、麦、桑、麻为主。北宋时期,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进一步交流,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因连年水灾,临津县令率人引淀水灌溉种植水稻获得成功后,水稻种植又被推广到河南北部、河北南部;而在南方,宋太宗时就“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豆种者,于淮北州都给之”[21],推广小麦的种植,南宋时出现了所谓“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22]的北方农民南迁的景象,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促进了南方小麦种植的渐趋普遍。

经济作物的推广及粮食产量的增加。经济作物的推广最显著的例子是茶叶的推广,饮茶之风原盛于南方,六朝以后,在北方也开始盛行起来,尤其是中唐以后,茶风极盛,出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23]的情况,茶叶成为南北人民日常饮料之一。同时,在与突厥等民族和周边等国家的贸易中,茶叶成为大宗的贸易品。社会需求的增加刺激了南方茶叶的生产,其种植范围不断扩大,遍及今四川、浙江、安徽、云南、福建、广东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