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农耕经济的显著发展
室町前期(1334—1466)日本农业有了显著发展。这一时期,农耕用具继续得到改良,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应永十年(1403),朝鲜通信使在向朝鲜政府汇报日本的经济发展时,曾对日本农民利用水力推转水车引水灌田的方法表现羡赏[45]。水稻开始出现了一年三熟,即早稻、中稻、晚稻。应永二十七年(1420),至日本的朝鲜回礼使宋希璟在他的《老松堂日本行录》一书中提到了三季稻[46],同时水稻的产量也有了显著增加,上田1反可产1石3至4斗(反为土地面积单位,1反约992平方米,相当于1.5亩),这一产量一直保持到16世纪下半期。由于灌溉技术的改进,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也可以实行稻麦复种,粟、稗、蔾等作物也广为耕种。各地开始种植经济作物芝麻、荏(灯油原料)、蓝草(染料)等。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根据土壤特性选定作物品种进行种植,区域的特产开始形成,如北陆和东北地区的大麻、苎麻,宇治和栂尾(京都府)的茶等。
室町时代水车
室町后期(1467—1573),在富国方计的指导下,大名(日本古时封建领主称呼)们纷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们鼓励农民开发新田,致力于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修和灌溉体系的整备;庄园制的基本消灭、复杂的土地领有关系的单一化,使分国大规模整治水利成为可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武田信玄组织人力兴修釜无川堤坝(信玄堤坝)和越中佐佐氏治理常愿川等;新田开发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使许多极易受灾的低洼地变成高产水田地带,耕地面积有了大幅度增加;厩肥、人粪尿得到更广泛利用,同时大量进行割草积肥也有了可能;除施行稻麦轮作外,旱田作物也施行了小麦与大豆、小麦与荞麦的轮作。随之,单位面积产量继续有所提高,在水稻生产的先进地区畿内稻每反(992平方米)的产量高达3石。而从前一时期开始出现的商品作物生产普及各地,城市近郊也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蔬菜生产以供应城市需要;从前仅在宇治地区栽培的茶,开始在大和、丹波、伊贺、伊势、骏河、武藏等国种植;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棉花的栽培也开始普及,种植区域从三河迅速普及各地,增加了人民的衣服原料来源;烟草、甘蔗、甘薯等新作物也有了广泛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