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农耕经济的发展

3.1.3 农耕经济的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前221—580),随着耕种技术的提高、栽培技术的改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粮食品种的开发和产量的增加,农耕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和使用,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双辕犁的一人一牛耕作方式;耕田的整墒技术得到重视和提高,如《齐民要术·耕田》提到“耕荒毕,以铁齿镂楱再遍耙之”[15],意思是说在开荒之后用铁齿镂楱将耕地耙一遍。铁齿镂楱是一种由畜力牵引的耙,可以使土地细碎疏松,并可去掉草木根茬便于耕种。秦汉时人们已经开始重视选种、留种、播种等栽培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因此,作为农业经济发展重要衡量指标的粮食产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所出土的有关亩产量的竹简中可以推断,东汉时期“中田亩廿斗”“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合大田分别为4.8石、6.48石、3.12石,完全高于之前的时代。

二牛抬杠耕作

银雀山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