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中国农耕经济的起源
作为东亚文化圈中心的古代中国拥有着典型的农耕经济,这与中国所具备的地形、地理、气候等条件息息相关。在各种地形中,平原最适合农耕生产,而中国恰恰拥有着为数众多且广阔的平原,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等;农耕文化即“河流文化”,中国所拥有的众多河流可以充分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正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尔多德盛赞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那样,灿烂的中国农耕文化是黄河、长江等几条大河的“赠礼”;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暖温带及中温带,作物耕作期与生长期较长,这种高“积温”的气候特点特别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例如中国的棉花、水稻等作物的种植区比世界其他国家偏北,许多地方双季稻可以连续或间作;另外中国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土壤类型,适合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因此,与中西亚农业文明并驾齐驱的仰韶文化[1]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而同一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区的人们还处于采集、渔猎的文化阶段。
仰韶文化地理图
仰韶彩陶
根据历史研究,在农耕经济出现的初期,黍与稷作为中国北方最早的农作物便已经被相关史料所记载,而甲骨文中提及“黍”字最多。商代以占卜来预测收成的好坏,并用甲骨文进行记录,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多有“求黍”及“求黍年”等字句,但未见有“求麦”“求稻”。可见,因为黍比较粗生粗养、易于耕种,便成了商代的主要农业作物,而这一时期虽然也出现了稻、麦等比较珍贵的品种却难以生长并取得丰收,所以商代求丰年只求黍,《诗经》中提及“黍”“稷”两字很多,可资证明。如《诗经》有云:“黍稷稻粱,农夫之庆。”[2]表达的便是在当时的农作物生产中看重的是黍稷的丰收。随着农作物的不断开发,中国慢慢出现了“五谷”(黍、稷、稻、麦、粱)的说法,之后又出现了豆,则称“六谷”,再加上后来开发的品种,慢慢地形成了“九谷”,即黍、稷、稻、麦、粱、大小豆、麻与菇。
《诗经·七月》[3]十分详细地述说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及农村农民生活的状况。此诗虽未说明作物的耕作时间顺序,但可以从下种的日期看出,高粱是在古历正月下种,春天为蚕桑之时(插秧期),夏天则盛产瓜茄蔬菜,同时也表明稷是五谷之长。而对于稻,《诗经·七月》只提了一句“十月获稻,为此春酒”[4],说明当时的稻只是少量耕种并用于酿造老人饮用的酒水,并且这里所提到的稻应该是旱稻。此诗述说农事极详,却不提及种稻之法,也说明了当时稻的种植没有形成规模。此外,《礼记》《管子》所记载的史实也都可以证明春秋以前,中国人民主要是在山坡陵阪地区种植黍稷等旱地作物。
春秋以后,人们一般仍然以高粱为主要粮食。《论语》中说“饭疏食”[5],疏即粗,意思是说吃高粱之类的粗饭。关于这一点的史料还有《礼记·玉藻篇》中所说的“稷食”[6],意思是说以高粱为主食。《左传》中曰:“粱则无矣,粗则有之。”[7]粱指小米,粗指高粱。孔子曰:“食夫稻,衣夫锦。”[8]说明孔子当时以稻米为主食,生活已经比较讲究。《战国策》中说道:“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9]说明东周人想要种稻子,但因为缺水,所以只能改种麦子。通过以上典籍的记录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农作物生长主要分期为:西周以前为黍稷时期;春秋至战国为粟麦期;慢慢最后形成稻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