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农耕经济的发展
公元3世纪末,大和国在以大和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兴起,并于4世纪末至5世纪初基本上统一了日本全境。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大陆文化的不断输入,大和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当时古坟中出土的唐锄、马锄、U形锄等铁制农具可以看出6、7世纪铁器已得到广泛的普及。随着铁制工具的改良和普及,农田水利事业迅速发展,各地筑堤、修池,开垦了大片荒地。在此之前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而由于农具的改良,旱地耕作也迅速发展起来,6世纪,旱地耕作已经传到关东地区,旱地作物出现了粟、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荞麦、瓜类及麻、桑等[40]。
古坟时代出土的农具
奈良时代(710—794),日本农耕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铁制农具被更加广泛地使用,《续日本纪》养老七年(723)条记载政府发给每户主一把铁锄。天平胜宝七年(755)的东大寺领越前国桑原庄券中有寺方在上年购入很多锄、锹、镰的记录,可见当时铁制农具已经十分普及。政府大力扩大耕地,兴修沟渠、池塘、堤坝等水利设施,耕地面积得到了提升,根据当时的班田收授法的记载,奈良时代的田积数大约为621348町[41]。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出现了犁,并开始使用牛进行耕种。水稻种植广泛采用了先进的插秧技术和割茎法。稻种已经有了糯与粳、早稻和晚稻的区分。旱地作物有大麦、小麦、粟、大豆、小豆、荞麦等。经济作物有漆树、桑、麻、苏子、芝麻、蒜、韭菜、葱等[42]。
平安时代(795—1192),10世纪以后,牛马耕种等耕作技术得到普及,水稻生产方法获得显著进步。耕作技术有播种前的浸种、插秧,水车灌溉,田间除草,干燥等方法[43]。水稻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之前国家从农民那里充其量只能收缴产量3%的租,而当时庄园领主却可以从名主那里征收产量30%的贡租。这一时期旱田作物种类增多,如《倭名类聚抄》中列举当时的旱田作物多达70种[44]。
镰仓时代(1193—1333),关东和九州岛等边境区域荒地的开垦使水田面积得到大规模扩大。在耕地开垦达到饱和状态的畿内及周围地带,农民致力于集约经营,通过推广育苗、畜力耕作和农具改进等精耕细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土地的多种经营也得到了重视,在镰仓中期开始了水稻和小麦的轮作,这样一来,一年可以有两次收获,这是日本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跨时代的大事。文永元年(1264)幕府曾下令备前(冈山县)、备后(广岛县)两国的御家人免收农民收割水稻后种麦的麦税,以此鼓励稻麦轮作。当时幕府还广泛推广草木灰、人粪尿等肥料的施用以防止地力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