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华夷之辨
2025年09月26日
5.1.1 华夷之辨
虽然“中华思想”是日本学界部分学者为了辩解中日之间近代战争从日本的立场出发探讨中国文化思想而做出的一种概括,而且这种概括令作为受害方的中国人民感到十分愤怒。但是,唯我独尊的“中华思想”在中国人的身上是普遍存在的,简而言之便是中华民族中心主义,在中国历史中更多地表述为华夷之辨。
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的说法用于区别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华夏民族和周边民族以及描述彼此之间的关系。当时,因为黄河流域的生产力等文化发展水平较高,所以人们便认为,华夏民族是文明的中心,而周边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民族则为“蛮族”“化外之民”,并以四个方位命名,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如《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治水后,“无怠无荒,四夷来王”[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古代中国人对周边世界的认识范围也不断扩展,在对待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认为中国的皇帝才是天子,中国的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国家是中国的藩属国,其首领最多只能称为王。
天子与四夷
在确定华夷地位的基础上,中国人按照信仰习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中国人的信仰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结构是同构的,即“一元结构”。对“天”的祭祀权被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独享,而天子所居之地便是“天下”,是距离“天”最近的地方。因此,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中,天子作为天的代言人,有着无上的权威,同时,中国的帝王往往都是通过武力发动“易姓革命”取得天下,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权力集于一身,这样一来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应运而生,虽然有着王朝的姓氏更替,但一元的政治结构仍然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