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方法和范围
通过对以上相关研究的梳理,本书立足于文化的群体性和功能性,进一步完善文化创造以及文化创造力的理论,尤其是文化受容实现路径理论;从文化生产力、文化精神力、文化传承力、文化传播力以及文化批判力这几个方面比较近代以前中日两国文化创造力发展的异同,探究中日两国文化创造的传统倾向,并分析东亚文化圈中心文化迁移背景下两国近代文化更新与文化创造倾向的逻辑关系,进而发掘文化受容对中国文化创造力复兴的现实意义,结合多元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提出一定的文化创造理念,以期能够指导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中国文化创造力的复兴和进一步提升。
本书从《考林斯英语大辞典》1979年版对“文化”[23]的定义出发,从文化的群体精神性、价值功能探讨文化的创造性和文化创造力问题。这里所考察的文化是一种侧重于群体功能性的广义的文化范畴,而不是狭义的区别于政治、经济等概念的狭义的文化范畴,从各个领域中选取代表性的例证对比中日文化创造力。例如,基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考察文化生产力;对比民族精神以考察文化精神力,等等。
通过对中国文化创造力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到,已经有学者对宏观层面的文化创造进行了理论分析,但文化受容这一重要的文化创造路径的相关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展开。文化创造是产生文化价值的人类活动。狭义的文化创造可以被称为文化发明,主要是指人类发明新的文化价值的活动;广义的文化创造除了文化发明外还包括人类在创造新的文化价值活动中的文化受容。文化受容又可以分为文化复制和文化再创造。文化复制指一种文化价值在传播过程中,被他文化所复制的人类活动;文化再创造是指一种文化价值通过传播,被他文化所改造而产生出来更大的价值和新的效用的人类活动。所以,本书对中日文化创造力的考察,需要从广义的文化创造出发,在明晰中日两国文化创造的传统属性的基础上,思考中日两国近代以来文化更新的得失,进而结合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积极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因子,与传统文化中创造因子相结合,以期实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此外,对中日文化创造力进行考察以及对比研究还应该注意文化环境对文化创造力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中日文化的相关研究者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研究积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文化中心移动说”认为近代以来日本将取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地位,而中国学者盛邦和在《内核和外缘》一书中也吸收这样的思想,认为中日文化的内核-外缘地位发生了置换转移。而笔者认为,虽然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创造力走向衰落,失去了其文化中心地位,但是并不是将文化中心让位给了日本,而应该是中、日都处于西方文化中心的边缘。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和谐文化论[24]得以产生,但是价值观方面的世界文化中心还是欧美为主,因而全球化下文化所呈现的应该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其中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和时期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注释】
[1]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第226~227页。
[2]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105页。
[3]泰勒著,蔡江浓编译:《原始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第1页。
[4]亨廷顿、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前言第3页。
[5]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第8页。
[6]庄锡昌、顾晓鸣、顾云深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371页。
[7]西美尔:《论文化的本质》,转引自《德国哲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第198页。
[8]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288页。
[9]郭湛:《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第37~38页。
[10]D.保罗·谢弗著,许春山、朱邦俊译:《文化引导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51页。
[11]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第一册),中华书局(1959),第140页。
[12]脱脱:《宋史》(第三十二册),中华书局(1977),第11072页。
[13]魏征:《隋书》(第一册),中华书局(1973),第17页。
[14]魏征:《隋书》(第一册),中华书局(1973),第262页。
[15]李延寿:《南史》(第一册),中华书局(1975),第168页。
[16]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第六册),中华书局(1965),第1613页。
[17]沈约:《宋书》(第二册),中华书局(1974),第496页。
[18]Raina M.K.: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Vol.1,Academic Press(1999),第453~464页。作者翻译并参考。
[19]矢野正晴等:《創造性の概念と理論》,国立情報学研究所 NII-2002-001J(2002),第33頁。日语原文:“このような包括 存続志向型文明では、新しいものは価値がないものと見なされるので、社会は創造性に対して抑圧的となる。このような社会でも、創造性は発揮されることがあるが、それは、新しいものの創造ではなく、過去に発見された真理の解釈の提示、抽象的な真理の具体化というような形をとらざるを得ないことになる”。作者翻译,以下同。
[20]矢野正晴等:《創造性の概念と理論》,国立情報学研究所NII-2002-001J(2002),第33頁。日语原文:“このような限定 発展志向型文明にあっては、新しいものは価値あるものと見なされるので、社会は創造性に対して促進的となる”。
[21]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25页。
[22]爱德华·霍尔著,刘建荣译:《无声的语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200~204页。显性文化层包括诸如服装、建筑物、饮食、家具、交通工具、通信手段、街道、村庄等;隐性文化层指隐藏在物质中的文化,包括各种观念即传统的、当今的各种观念,如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平等观、宗教观、道德观、法制观、个体与群体观等。
[23]A culture is the total of the inherited ideas beliefs,values and knowledge,which constitute the shared bases of social action and the total range of activities and ideas of a group of people with share traditions which are transmitted and reinforces by members of a group.译文为:文化是那些继承下来的、确立共同社会活动基础的观点、信仰、价值观和对世界认知的总和,是一群拥有着同样传统的人所从事的活动和所拥有的思想观念的全部范围。
[24]韩美群:《和谐文化论》,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8),第261~279页。和谐文化论是韩美群在综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与西方和谐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文化建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