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第1章 序 论

1.1 研究动机

1.2 先行研究

1.2.1 理解文化

1.2.2 创造的内涵

1.2.3 文化创造的研究

1.2.4 中日文化比较的视点和方法

1.3 研究方法和范围

第2章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文化创造

2.1 文化创造的重要性

2.2 文化创造力的表现形式

2.2.1 文化生产力

2.2.2 文化精神力

2.2.3 文化传承力

2.2.4 文化传播力

2.2.5 文化批判力

2.3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创造倾向的解读

2.3.1 创造性倾向和受容性倾向

2.3.2 文化受容的解读

2.4 三种文化受容路径的特性

2.4.1 积极路径——受容Ⅰ型

2.4.2 积极路径——受容Ⅱ型

2.4.3 消极路径——受容Ⅲ型

第3章 农耕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中日文化生产力

3.1 原发兴起的中国农耕经济

3.1.1 中国农耕经济的起源

3.1.2 小农经济的形成

3.1.3 农耕经济的发展

3.1.4 农耕经济的成熟

3.1.5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3.1.6 原发农耕经济下的古代中国城市经济

3.2 受容激发的日本农耕经济

3.2.1 弥生时代前的日本原始经济

3.2.2 日本农耕经济的出现

3.2.3 农耕经济的发展

3.2.4 农耕经济的显著发展

3.2.5 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发展

3.2.6 日本受容激发农耕下的城市经济

3.3 小结

第4章 民族文化创造精神中的中日文化精神力

4.1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精神

4.1.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4.1.2 兼容并蓄、厚德载物

4.2 综合统一、淳化超上的大和民族文化创造精神

4.2.1 综合统一

4.2.2 淳化超上

第5章 政治体系延续下的中日文化传承力

5.1 源远流长的中国大一统观念

5.1.1 华夷之辨

5.1.2 整体意识

5.1.3 大一统观念的传承

5.2 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制

5.2.1 政权与神权分离下得以延续的天皇制

5.2.2 天皇制的神性权威

第6章 经典思想凝结中的中日文化批判力

6.1 内发而乏力的中国文化批判力

6.1.1 对儒学的批判

6.1.2 对佛教的批判

6.1.3 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力的特点

6.2 内外交织的日本文化批判力

6.2.1 日本神道的发展

6.2.2 日本神道发展中的文化批判力

第7章 中心-边缘互动下的中日文化传播力

7.1 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7.1.1 近代以前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发展阶段

7.1.2 近代以前中华文化传播的特点

7.2 宗藩关系下的中日文化互动

7.3 中日文化互动的文化扩散解读

第8章 中日文化创造传统倾向之比较

8.1 创造性倾向强的中华文化

8.1.1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

8.1.2 中华文化的传统内发性

8.2 受容性倾向强的日本文化

8.2.1 日本文化的受容性

8.2.2 日本文化的边境意识

8.3 中心文化的移动及中日近代文化更新

8.3.1 文化的迁移

8.3.2 东亚文化圈的中心文化迁移

8.3.3 中日两国的文化更新

第9章 文化受容下的日本近代化

9.1 所谓日本的近代化

9.2 武士思想与近代化

9.2.1 近代之前的武士思想

9.2.2 武士思想与西方文化受容

9.3 文化批判下的文明开化

9.3.1 明六社与文明开化

9.3.2 文明开化下的明治维新

9.4 近代化与日本传统

9.4.1 进步主义与传统主义

9.4.2 近代化与日本主义

第10章 文化创造倾向转型下的中国近代化

10.1 近代性之于中国

10.2 西方近代化思想的导入

10.3 传教士的文化参与及其政治影响

10.3.1 传教士的文化参与与近代文化

10.3.2 “新学”和“旧学”

10.3.3 新政治的共享性和现实性

10.4 近代化中儒家价值观的再认识

10.4.1 本土文化的“普适性”

10.4.2 中国近代化的文化原则

10.4.3 异质理念和价值进入的现实性

第11章 “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文化创造理念的提出

11.1 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符合多元文化下中华文化复兴的要求

11.2 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注重传统内发性

11.3 创造性古典主义与融合注重积极的文化受容

结 论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古代典籍

现代论著

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

英文中译论著

日文中译论著

日文参考文献

論著

學術論文

英文参考文献

电子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