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积极路径——受容Ⅱ型
第一,融合性与创造性。受容Ⅱ型一般来说是由受容Ⅰ型转化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容Ⅰ型所呈现的并存并相对独立的A、B两种文化,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融合和合并形成C文化。这里所说的特定的条件是指受容Ⅰ型向受容Ⅱ型转变中不可或缺的外在或内在机制。这种外在或内在机制,包括文化受容的原动力、文化更新的操作性和文化的自律性等。在这样的文化受容路径下,异质的外来文化会被固有文化同化,进而与固有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新的价值。融合性与创造性是受容路径Ⅱ型显著的积极特征之一。
第二,固有文化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受容路径Ⅰ型向Ⅱ型正向迁移的实现要求固有文化的内在机制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灵活性可以缩小固有文化的执着和消除吸收外来文化时的隔阂。因为只有具备这样的灵活性,主体文化一方面可以避免走向文化的虚无主义或国粹主义,并能够与这两种文化极端主义相抗衡从而得以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可以在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本土文化。所谓的开放性是指主体文化具有开放的结构,可以持续地、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形成,绝不是某时刻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长时间的历史累积过程,是本土固有文化内在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
第三,表层到深层的文化受容。在这种文化受容路径下,文化的受容不只停留在表层文化,与表层文化现象相关联的制度、理念等深层文化也会对外来文化进行受容。这种特性的具体表现为:A、B两种异质文化相接触,当B文化在物质的方面比A文化先进,或者B文化是在制度、理念方面被认为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A文化对B文化的受容便会在表层和深层同时展开。
首先,从物质层面上来讲,受容Ⅰ型向受容Ⅱ型的迁移(模仿到再创造的迁移)很容易实现,而与之相对应的制度、观念方面的迁移则可能会出现受阻和延迟。因为如果对外来制度和观念存在着文化歧视和偏见的话,这种迁移便不会产生,或者功利性地只选择某种特定的制度和理念进行接受的话,这种迁移也会延迟。之前所说的受容Ⅰ型向受容Ⅱ型迁移的复杂性也正在于此,即制度、理念方面文化受容的复杂性。所以,路径Ⅱ型的文化受容不再是功利性地只接受某种制度和观念,也不再是拒绝深层只停留在表层的文化受容,而是在继承和保护固有文化独特性的同时深层次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共通部分。
其次,A文化在制度、观念方面拒绝受容B文化,往往会造成物质层面文化接受的障碍。所以在路径Ⅱ中,固有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应该从物质和观念这两个方面进行,从而实现固有文化内外结构的再平衡。固有文化的内外结构从不均衡到均衡,从不适应到适应虽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受容路径。
第四,受容Ⅱ型因为宗教、政治等限制条件也可能向路径Ⅰ型逆向迁移,这种逆向迁移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受容。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因为宗教热潮、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等外在原因导致的逆向迁移以及固有文化的短暂消失。这些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文化发展方面的倒退,但只要文化受容的整体结构功能没有倒退,这些部分要素的逆向迁移不会妨碍其受容指向的积极性。比如中国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了文化受容的失败,传统文化出现了遗失的情况,但当前中国正表现出文化创造和文化上升期的恢宏博大、进取向上、朝气蓬勃的气象。
通过对以上两种积极文化受容路径的解读,可见,积极的文化受容由受容Ⅰ型和受容Ⅱ型两个阶段构成,固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并存和重叠,二元文化或者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不可避免;受容Ⅰ型是短暂的、过渡性的、不妥协的受容方式,受容Ⅱ型是柔和的、开放性、融合性的受容方式;积极的文化受容虽然会出现某些层面的文化倒退,导致这种倒退的原因是部分因素的操作和解释出现了问题,只要整体结构的自立性和积极性仍然得以保持,其文化受容就不能被称为消极的文化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