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天皇制的神性权威
与天皇的政治权力时断时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天皇的神性权威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天皇亲政时期,还是与政权分离时期,天皇的神性权威不变,天皇的君主地位不变。
天皇的神性权威,来源于有关天皇起源的神话传说及由此演变、发展而成的神道教。按照《古事记》及《日本书纪》的记载,天皇是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子孙,因此皇统就是神统。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从高天原(神仙世界)降临苇原瑞穗国(日本)之际,天照大神授予他三件神器:铜镜、剑和勾玉,并指示他作为天照大神的子孙,主要任务是通过祭祀神镜(天照大神之灵魂)来祭祀天照大神,而其他政治之事则由其他有智慧的人代劳。于是铜镜成为伊势神宫的“神物”,同样的铜镜也在宫中贤所供奉。伊势神宫及宫中贤所的祭祀活动,成为天皇的特权,成为天皇神性权威的象征;而镜、剑和勾玉三件“神物”,成为天皇家的传世之宝。天皇作为人格化的神和神格化的人,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
铜镜、剑和勾玉
天皇所具有的这种不可侵犯的权威是来源于天照大神的道德性。和辻哲郎等学者将天照大神的道德性,总结为“公平无私、慈悲宽容”。而作为天照大神子孙的天皇正是因为继承着这样的道德性才会取得不可侵犯的神性权威。具体而言天皇所继承的天照大神的道德性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天皇祭祀神灵是祈求日本全体国民的幸福、世界的和平。日本人民认为,历代天皇进行的为日本国民和世界祈福的祭祀如同天照大神为高原天而进行的祭祀一样,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敬神是日本历代天皇的职责和义务。
第二,天皇注重道德,努力提高修养。历代的天皇有着代表全体国民祭祀神灵,同时把神灵的指示传达给国民的职责和义务。因此为了能够无私地执行这些职责,必须不断提高修养,达到职责所要求的道德境界。
第三,作为天皇道德性的具体体现便是对国民的慈悲之心。如后水尾天皇的“训诫书”中写道,作为天皇应该“戒嗔、戒怒,温和慈悲地对待臣民”。又如江户时代的光格天皇的书信中曾经写道:“以吾之身感人之痛,去欲而以慈悲之心施仁惠于万民是天皇所应有的第一觉悟。”这些都体现了天皇以慈悲为怀的道德性。
第四,公平无私的精神。公平无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方面天皇应该以神之心为己之心,去除私利和私欲,站在全体国民的角度上,造福国民;另一方面,应该使全体国民共同进步,一起走上正途。这与前面所说的仁慈之心是相辅相成的。
第五,作为天照大神继承者的自我反省意识。从天皇是日本全体国民的代表这一点来看,天皇往往是为日本以及全体国民所犯错误进行反省,反省就代表着对责任的承担。如果国家或者国民遭受到了苦难,天皇就应该承担责任,深深地反省自己不德之处[5]。
正是因为天皇拥有着这样的道德性,因而在日本国民的心目中天皇具有不可侵犯的神性权威。而这种神性权威是天皇家以外的任何姓氏家族也望尘莫及、无法取代的。它令一切“凡夫俗子”感到敬畏,令一切野心家望而却步。无论是摄政、关白,还是幕府将军,他们虽可以问鼎政权,却不敢问津皇位。天皇的神性权威是保证天皇一系世袭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历史上,日本属于中华文化圈,长期接受着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儒学从公元4世纪起就传入日本。不过,在日本广泛传播的儒家政治学说中,主要是有利于维系皇权、有利于统治人民的“君权神授”思想,而容易成为“易姓革命”“人民革命”理论依据的“有德者王”“放伐”“革命”等思想则被作为异端邪说遭到排斥。这对于维护天皇的君主地位、确保皇位一系世袭,是十分有利的。这也是天皇能够一系世袭至今的第三个原因。
【注释】
[1]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05页。
[2]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25~40页。
[3]公羊寿传,何休解诂:《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7页。
[4]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4),第2523页。
[5]美和信夫:《天皇および天皇制についての一考察》《モラロジー研究》NO.5,日本モラロジー研究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