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日本神道发展中的文化批判力

6.2.2 日本神道发展中的文化批判力

从日本神道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传统的文化自觉和对外来异质文化的批判高度地统一在日本文化发展地进程中,并且集中地体现为对外来文化的扬弃。类似的例子很多,日本儒学、武士道等日本独特文化形式的发展和演变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这样的特点。

日本的原始文化虽然已经具备了成为独特文化的潜质,但是缺乏通过自力更生建立完备的独特文化的自信和能力,更多的是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形成日本式的文化。在神道发展的过程中,原始神道在佛教、儒教传入之前便已经存在,具备了成为宗教的基本条件,可以满足当时日本人认识世界的需求。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始神道没有依靠大和民族的自身力量形成系统的宗教组织、教义等,这时原始神道所倡导的崇拜观已经空洞化,日本人急切地需要一种完备的宗教去认识世界,而王族、贵族等统治阶级也需要这样的宗教加强统治。因此,佛教的传入及在日本的传播,一方面给日本人提供了新的宗教信仰,一方面又刺激了日本人挖掘原始神道,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土宗教。

其次,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往往要经历一个与外来文化共存的阶段,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本土文化虽然处于劣势,但不会消亡。日本所引进和吸收的外来文化基本上在当时来说都是相对于本土文化要高级的文化,日本人对外来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当接触到高度的外来文化时总是积极地加以移植和吸收。正如和歌森太郎所说:“A种族在占领列岛的时期,即使是B种族进入列岛,A种族也会以博大的胸怀欢迎和接受B种族,这种心态是十分积极进取的。”[28]这里虽然只是提到了种族的进入,但是移民往往是一定文化的载体,所以,这也可以看作对外来文化积极吸收的解读。从文化受容的路径来看,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初期,本土文化会和外来文化并存,有时会将文化的主导地位让予外来文化。日本神道形成过程中的“神佛习合”“神儒一体”都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的现实写照。这个过程中,虽然外来文化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日本人正是借助这样的阶段,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外来文化,促进文化自觉,发现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而这个阶段也正是对外来文化扬弃的准备过程。

再者,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批判是在实用主义原则的引导下进行,其归宿必然是本土文化的觉醒和发展壮大,进而产生自身的独特文化。在充分认识到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有用性的基础上,按照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进而扬弃外来文化,并将对日本发展有用的部分融入本土文化当中,在吸收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建立独特的日本式文化。江户时代,以本居宣长为代表的复古国学家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传统和发掘外来文化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倡所谓的“神佛分离”“神儒分离”等理念,神道终于以独立的姿态成为日本独特的宗教形式,并在之后的岁月中成为日本的国教,影响着日本近代化的发展。这说明,在经历一定的准备阶段之后,日本传统的文化批判力可以将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充分地吸收并运用到自身文化的自觉和发展壮大。从文化受容路径来看,虽然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并存并且外来文化占据主导,日本本土文化有着消亡的危险,但是日本文化却每每得以新生,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其传统的文化批判力在发挥着作用。

【注释】

[1]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690页。

[2]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第959页。

[3]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第365页。

[4]黎敬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第186页。

[5]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中华书局(1987),第165页。

[6]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第905页。

[7]张建业:《李贽文集》第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626页。

[8]张建业:《李贽文集》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6~27页。

[9]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682页。原文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乃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0]张建业:《李贽文集》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页。

[11]张建业:《李贽文集》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54页。

[12]张建业:《李贽文集》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6页。

[13]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第178页。

[14]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第2548页。

[15]陈新:《全宋笔记》第5册,大象出版社(2003),第51页。

[16]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1324页。

[17]唐甄:《潜书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第530页。

[18]何凡:《唐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吗?》,《晋阳学刊》1985年第4期,第88~91页。

[19]内藤湖南著,刘克申译:《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第10页。

[20]《國史大系》第1卷,経済雑誌社(1897),第361頁。

[21]严绍璗、源了圆:《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3(思想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第32页。

[22]井上順孝:《神道—日本生まれたの宗教システム》,新曜社(1998),第28~29頁。

[23]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337页。

[24]严绍璗、源了圆:《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3(思想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第182页。

[25]严绍璗、源了圆:《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3(思想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第188页。

[26]日本大辞典刊行会:《日本国語大辞典》第11卷,小学館(2001),第928頁。

[27]尾藤正英著,彭曦译:《日本文化的历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105页。

[28]梅棹忠夫、多田道太郎:《日本文化の構造》,講談社(1972),第1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