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日本文化的受容性

8.2.1 日本文化的受容性

日本的国语辞典《大辞泉》将受容解释为拿入的意思。受容的派生词有很多,如外国文化的受容、富有受容性、受容器、异文化受容,等等。从字面上来看,很多人会认为创造和受容之间没有什么关联性,但是,在创造学的视野下,创造是选择既知的要素进行组合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既知要素既包括本土文化也包括外来的异质文化。而从文化创造倾向进行考察的话,可以看到日本的文化创造有着很强的受容性倾向。

很多的学者对日本文化的受容性、受容态度和习惯进行了论述。其中,加藤周一在《日本文化的杂种性》中,以很多的实例对日本文化的受容性从根源上进行了论证,指出,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受容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正”,以此达到创造符合本国发展的文化。丸山真男则认为“日本任何成体系的思想和教养在内容上来说都会有外来文化的痕迹”,日本人总是“东张西望向外来世界寻求新的东西”[18]。这些论述都可以说明日本文化从古便有受容其他文化的习惯。而且日本对他文化的受容不是吞并性的,而会进行大幅度的“修正”。这正是日本对他文化的一种受容方法。

日本儒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受容,日本按照其本国文化的需求对中国的儒家思想进行吸收,并将之与固有思想相融合,从而创造出了日本式的儒家思想。日本式的儒家思想最显著的特征是与神道思想相结合,淡化“仁”的思想,强调无条件的“忠”。

“仁”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是超越一切的“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政治方面提倡“有德者王”[19]的思想。有德者王是说,登上王座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德行,而成为王的人必须要统合政治和道德,以德为政。而对于执政者来说,最重要的道德是“仁”。因此,当君主愚昧无能、不能实施仁政时,便会造成对天意的违背,不但会遭受到上天的惩罚,也会被臣民所打倒。这就是从“仁政”思想延展而来的“放伐”“革命”的思想。所以说,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臣民对君主的“忠”并不是绝对的忠诚,而是以君主的“仁”为前提条件。

日本受容中国儒家思想的最初阶段,在接受“仁”和“有德者王”的同时,也接受了“放伐”“革命”的思想。当时日本的儒学所提倡的忠也不是绝对的尽忠于君主。7世纪初,圣德太子根据儒家思想制定的《十七条宪法》的第六条写道:“臣民向君主尽忠,君主对臣民施以仁政。”[20]平安时代的公卿、汉学家三善清行所著的《意见十二个条》中也写道:“君主施仁政的话,臣民便会对君主尽忠。”[21]可以看到,至少奈良、平安时代,日本人的政治伦理主要是围绕着“仁”这一理念展开。江户时代的日本朱子学者林罗山[22]也支持“放伐”的思想,认为,“武王伐纣不是为了占有天下,而是为了解救黎民百姓”[23]

但是,17世纪以后,日本儒学渐渐地淡化了“仁”和“有德者王”的思想,开始出现绝对效忠天皇的思想。山崎暗斋[24]最先反对孟子的“放伐”思想,批判殷汤讨伐夏王桀、周武讨伐殷纣王的易姓革命论。同时,宣扬日本的天皇寿与天齐,提倡对天皇的绝对尽忠[25]。山鹿素行[26]批判对外国(主要是中国)的崇拜,以皇统一致为基础,主张只有日本才是超越万国,与中国相当的国家的日本主义。日本主义认为,侵犯天皇是不仁不义的罪恶行为,因此必须保证日本皇统一致的卓越性。这些学者所提倡的君臣关系也不再是中国儒学中带有附加条件的忠,而是臣民对天皇的绝对效忠[27]

日本的儒学从最初的“有德者王”到淡化“仁”、强调无条件的“忠”的演变过程正是日本受容外来文化时,根据实用性和有用性原则进行变容的例子之一。所说的有用性和实用性原则是指排斥给自身带来消极影响的文化,而只吸收那些对自身有益处的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受容中,淡化掉中国儒家思想中核心的仁的思想,便是日本文化排斥对自身不利文化的体现之一。

与神道的融合是日本儒学的又一特征。江户时代,日本儒学最终和佛教分离,受到了幕府的扶助而成为官学。神道受到儒学自主发展的刺激,想要从佛教中分离出来,谋取自主的发展。但当时神道的思想根基还很薄弱,必须依靠儒学的影响力,因而不得不和儒学相融合。儒学和神道的结合始于藤原惺窝[28]的神儒一致观:神道和儒学都是为了达到人心的修行和万民的幸福从而将寄情于万物作为终极目标。神儒一致观可以理解为,儒学和神道只是名称不一样,其核心是一致的[29]。继藤原惺窝之后,林罗山继承了藤原惺窝的思想,全面地发展了日本的朱子学。他认为神道=王道=儒道[30],为将儒学确立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江户时代儒家和神道的融合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主要是以朱子学“理”的思想为基础,为日本固有的神道构建新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国儒学的合理主义改造日本神道的神秘主义;第二种途径,放弃儒家的理性主义,强调和保存神道的神秘主义。如垂加神道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但是,不管是哪种路径,日本儒学都展现出不同于中国儒学的特征,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日本有着保存固有思想和文化,将外来文化与固有文化相融合的习惯。

从加藤周一等学者的论述和日本儒家思想的发展都能够看到日本文化创造所具有的强大受容性倾向。而这种受容性倾向来源于何处,为什么日本会有这样的受容态度和习惯等问题的解读都与作为日本文化重要构成要素的边境意识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