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政权与神权分离下得以延续的天皇制

5.2.1 政权与神权分离下得以延续的天皇制

关于“权威”一词,美国政治学家赫伯特·西蒙曾经说过,权威是促使他人自发地信赖和服从的能力和关系。权威往往与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权威的取得依靠于正当性、合法性,有着稳定、低成本的特点。权力是依靠强制手段使人屈服的能力,往往与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等有着紧密的关系,权力的取得往往依靠暴力的手段,并且要付出高成本,并伴有不稳定性。

在日本的政治体制中,神权和政权相分离,即天皇享有绝对的、无限的神权权威、而政治权力大多数情况下是掌握在天皇以外的大臣、将军、藩阀等人的手中,天皇的政治权力十分有限。但是,每次政治权力转移的完成都要经过天皇神性权威的认可才算最终确立。

日本天皇的神权即宗教权威是绝对的、无限的,而其政权即世俗政治权力却是相对的、有限的,天皇长期地超脱、超越于世俗政治权力,虽君临而不统治。换言之,日本历史上,天皇主要是作为神性权威的象征而存在,并以他的绝对权威来保障政治权力的正统性、合法性。天皇的这种特殊地位,使之历经沧桑,随遇而安。

日本天皇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像中国的皇帝那样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历史上只是极为有限和短暂的几个时期。古代天皇制时期可以说是天皇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公元7世纪中叶,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经过大化改新,日本模仿中国的皇帝制度,建立起以天皇为全国唯一的最高统治者,以豪族为官僚贵族,在行政上把全体国民按地区加以组织和统治的政治形态——古代天皇制。古代天皇制下,天皇成为全国最高主权者,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封建皇帝,全国的土地和人口都属于天皇所有。

天孙降临

从公元701年制定的《大宝律令》来看,天皇在决定重大问题时使用的正式名称是“现御神大八洲所知大倭根子天皇”。“现御神”是神以凡人身份降世的意思,具体地说就是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子孙降临日本,“大八洲国”是岛国,即指日本,“根子”是尊称,“所知”是统治,整体的意思就是天皇乃统治日本的“现人神”。这是中国儒家“君权神授”思想在日本的翻版,或者说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君权神授”观念。这时的天皇跟中国皇帝一样,集政权与神权于一身。但古代天皇制在经历了飞鸟、奈良、平安前期以后,到平安中期就开始瓦解。从“摄关政治”时期开始,天皇与政治权力相分离,仅仅作为神性权威的象征而存在。摄政、关白用天皇的名义行使权力,掌握实权,成为事实上的权力中心。朝廷也不再是执政机构,不过是祭奠仪式的场所。

公元10世纪,武士阶级兴起。到公元1184年,武士首领源赖朝开设镰仓幕府,武士阶级掌握了政治权力,日本历史进入“武家政治”时代。从镰仓幕府到德川幕府,日本的政治、军事、外交等统治国家的大权都落到幕府将军为首领的武士阶级手中,天皇大权旁落,形同虚设。镰仓幕府末年,后醍醐天皇打倒镰仓幕府,恢复天皇亲政,天皇制政权曾一度复辟,历史上称之为“建武(1334)中兴”。但这种情况也是昙花一现,两年后政治权力又被足利氏所建立的室町幕府所取得。此后,历代天皇中再也没有人能够夺回政治权力。从平安中期到明治维新的1000余年,天皇制作为一种形式、一种制度,虽然依然存在,天皇的君主地位也从未受到威胁,但天皇不再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与代表,天皇以外还存在着实际掌握日本政治权力的世袭王朝——摄关时期世袭摄政、关白之职的藤原氏,镰仓时期的源氏,室町时期的足利氏和江户时期的德川氏。

明治维新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一时期天皇重新亲政,执掌权柄,实现了天皇制政权的回归,但时间也不长,只有70余年。战后,日本实行象征天皇制,天皇不再拥有行使国事的大权,只是日本的国家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再次与政权分离。就“天皇亲政”这一形式而言,近代天皇制是对古代天皇制的回归,而战后象征天皇制则是对中世纪虚君制的回归。

总体来看,在天皇制的1300余年的历史中,天皇亲政,作为世俗政治权力的象征只是三段有限的时期,古代天皇制时期200余年、建武中兴时期2年、近代天皇制时期70余年,加起来不足300年。天皇制的大部分历史,是天皇与政权分离,远离世人追逐争斗的权力中心,这是天皇能够一系世袭至今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