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锁:第一时间的第一感觉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医生们通常会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让妈妈把衣服撩起来,把婴儿放在妈妈的胸前,让婴儿和妈妈进行最亲密的接触,让他试着吃奶,感受妈妈的心跳和气味。医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就认为,婴儿出生后的几小时,是母子形成依恋关系的最佳时间。医生第一时间这样做,就是为了让母子联络情感。一些研究也发现,医生这样做的确使得母子的联结更为牢固了,但是得到联结强化的并不是婴儿,而是母亲。婴儿对母亲的联结,是在长达4~5个月的时间里逐渐建立起来的。关于母子关系的建立,有一项重要的心理学研究,那就是印刻效应。
最早发现印刻效应的是德国行为学家海因洛特。早在1910年,他在一个实验中无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母鹅孵小鹅的时候,小鹅破壳而出的一瞬间,会本能地认定自己第一眼看到的可移动的物体是自己的母亲,它们会本能地跟在后面奔跑,而且会产生“依恋”关系。这个现象的惊人之处在于,一旦小鹅对某个物体形成了这种跟随反应,它就很难再对其他物体形成这种反应了。也就是说,这种跟随反应是不可逆转的。海因洛特将这一现象称作铭刻作用。后来海因洛特的学生康拉德·洛伦茨,对这一现象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证,最终提出了“印刻效应”这一概念。
印刻效应在人类身上也同样存在。就像我们开篇说到的,婴儿一出生会先抱给妈妈,让婴儿吃奶,在妈妈的胸前感受一下。这也是为了让婴儿和母亲产生印刻效应,即依恋关系。
印刻效应是我们所说的直觉锁脑的一种现象——对印刻的对象(印刻者)快速地、无条件地接受和信任。印刻对象不单是人,也可以是一个观念、行为或者任何事和物。就比如你看到苹果手机设计得很前卫、价格很贵,就会对他产生高端大气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你对苹果产品,或者其他品牌手机的认知和判断。印刻效应一旦形成,就可以持续很久,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可逆的。印刻效应与条件反射不一样,它不依赖于强化过程(不涉及奖赏),它可以瞬间产生,影响终生。
印刻是大脑凭直觉产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印象。形成印刻效应有一个关键的要素,那就是“敏感期”。比如第一次接触和遇见、青春期、结婚、生子等重大事件发生时期,都可以让人们产生印刻效应。也就是说,人们面临明显不确定的时期、大脑对事物重新产生认知的时刻,人们的认识最容易发生改变,也最容易产生印刻效应。这就像你刚进入鬼屋冒险的时候,很想抓住一个人的手获得一点安全感一样。你第一次注意到一个人或事物时,对其没有经验、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很容易通过直觉对其产生印刻效应。
商家在包装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人们敏感时期容易形成印刻效应的特点,让用户对自己的产品产生迷恋。就比如商家可以描绘一个女孩失恋的情景,伤心抑郁的女孩手中拿着某个产品,试图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失恋时,人们的价值观最容易发生改变,这时人们内心也很脆弱,如果某个产品能带给用户温暖和关怀,就很容易在用户的心中形成印刻效应。最近看到一款专为18岁刚成人的女孩设计的鸡尾酒,产品广告传达出的信息是18岁可以开始享受微醺的感觉了。这款产品就是以女孩成长中的关键时期——18岁成人为切入点来开拓市场的。在女孩们的这个关键时期,有一种专为她们设计的鸡尾酒,让她们开始享受成人的生活,这会让女孩们感受到满满的关爱。将女孩们初次接触成人世界的这个关键时期与这款鸡尾酒关联起来——关键时期+特别的感觉=微醺,这样的组合很容易在初尝成人生活的女孩心中形成印刻效应。
说到印刻,我们可以来看另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一见钟情。现在让你来判断两对恋人未来的感情发展方向,预测他们是否有在一起的可能性。其中一对是一见钟情相识的,另一对是经过了各种条件的筛选理智相识的。你认为哪一对恋人能相处得更久呢?
事实证明,一见钟情在一起的情侣,最终修成正果的可能性更高。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和他的同事做过一些相关的实验和调查。他们发现,首次约会的男女双方都满意时,也就是他们彼此的第一印象都比较好时,他们两个人将来在一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也会相处得更长久。
这说明了第一印象对人们的影响是持久和深刻的,这是因为第一印象在人们的大脑中形成了直觉锁。直觉锁是自动、快速地产生一种好或坏的感觉,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种现象。直觉锁一旦对人们产生影响,将是比较持久的。重要的是,你无法左右直觉锁的产生,也无法阻止。只要受到刺激,它就会自觉自动地反应。直觉锁看似不受我们的意识控制,但其实大脑直觉对信息的反应,也是遵循一定模式和规律的。只要信息符合大脑的直觉反应模式,大脑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就会被信息控制,形成直觉锁,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要想让大脑瞬间产生直觉锁,信息就要符合五个基本原则,它们分别是定向启动、情感匹配、少而显著、易于获得、情景开启。只要你的信息符合这些信息加密原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直觉锁,让受众在无意识中接受你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