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中可以快速提炼出情感

4 从细节中可以快速提炼出情感

大脑为了快速地对信息做出判断,所关注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大脑只能凭借单一线索进行直觉判断,也就是大脑很多时候通过局部少量的信息来对信息做出直觉判断。那么局部少量的信息中有什么呢?那就是细节。人们会试图通过少量的细节推出本质。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少量的信息上,就是为了把注意力集中在细致的线索上。大脑试图通过细节推演到整体、全局、深层、内在,从而产生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在大脑看来细节等于本质和内在品质。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指出:“如果人们什么都记得,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可能像什么都不记得一样。”所以,如果你回想过去的事情,你会发现更多记住的是事情的一些细节。而你想要还原一段记忆需要通过这些记忆中的细节来展开一连串的联想,也就是围绕细节来编一个故事。其实你根本记不住整件事情,你对这件事情的记忆都是根据你关于这件事的记忆中的一些细节,编造的一个故事。所以,细节对人们的决策和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还是要往深处追问细节中有什么?是什么促使人们快速对信息做出判断呢?那就是情感,细节中带有更鲜明的情感。

比如有三个不同的捐款网站。访问这三个网站都会看到捐款的提示,网站的提示分别是:

A网站:本机构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援助组织之一,我们向全球的人提供各种人道主义援助。如果你想向本组织捐款,你会捐多少?

B网站:本机构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援助组织之一,我们向全球的人提供各种人道主义援助。本组织运作这些资金,给人们送去清洁的水。如果你想向本组织捐款,你会捐多少?这其中多了一句:“本组织运作这些资金,给人们送去清洁的水。”

C网站的提示与B网站的提示基本一样,只是把“清洁的水”改成了“瓶装水”。

如果让你来为这三个网站捐款,你更愿意把钱捐给哪个网站?或者说你更愿意给哪个网站捐更多钱呢?我想大部分人都愿意捐给B网站。我这样猜测是有科学依据的,这其实是社会科学家辛西娅·克莱德(Cynthia Cryder)、乔治·洛温斯坦(George Loeuenstein)和理查德·沙因斯(Richard Scheines)三位社会学家做的一项关于在信息中强调清晰而具体的细节对人们决策的干预和影响的研究。

这个实验发现只要对信息的陈述做微不足道的改动,就能有力地改变人们的决策行为。研究发现,假如看到A版本的被试捐了1元钱,那么看到B版本的被试捐款额度平均会提高37%。这就是当人们看到描写捐款的使用细节的时候,细节影响了人们的决策。

这其中有个不可思议的结果是,看到送去的是瓶装水的被试比看到送的是清洁水的被试捐的钱要少,甚至看到瓶装水比没有看到细节描写的被试也要少。也就是在三个版本中,看到C版本的被试捐的钱最少。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是没有细节描写的A版本最少呢?

我们先来看,人们看到这三个版本的描述时关注的点在哪里。A版本关注的点是“人道主义援助”,B版本关注的点是“清洁的水”,C版本关注的点是“瓶装水”。这三者都带有情感,但是让人们联想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清洁的水让人们联想到的是更多的水,更大的运水工具,比如运水车。这让人们感觉能解决更多的缺水问题。而“瓶装水”让人们联想到的是矿泉水,少量的水,更小的装水工具。这让人们感觉不能解决更多的缺水问题。瓶装水给人的感觉只是解决了人们的一时之需,比如临时口渴的问题,对他人的帮助是有限的。所以这两者相比清洁的水解决的问题更大,所以人们愿意捐更多钱。这两者同样刻画了细节,只是带的情感不同,清洁的水暗示着对人们的帮助更多,瓶装水暗示着对人们的帮助有限。两者带了不同的鲜明情感导致两者产生了较大的捐款差距。如果你想让人们捐更多钱,选择“清洁的水”更有效;如果想让人们捐更少的钱,选择“瓶装水”更有效。而没有细节的描写时,人们关注的是“人道主义援助”。这其中虽然有正面的情感,但是没有细节的描写情感就不够强烈,不能让人们瞬间产生更加具体的针对性的联想。所以这其中的信任度和情感都不强烈,对人们的影响不够显著——没有更多,也没有更少。

要想让信息对人们产生快速的、强有力的影响,就要利用信息中鲜明的情感。人们在关注细节的时候,关注的是单一元素。前面我们说过,鲜明的情感来自单一的元素。如果关注的信息过多,情感就会变弱,就会混乱,就会矛盾。人们关注细节就是在试图避免干扰,通过细节获取鲜明的情感,对信息做出快速的判断。就像B版本的描述中,人们要想快速做出决策,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清洁的水”这样的细节上,就能体验到鲜明的情感——更多的水,能帮助更多人。这样的情感让人们感到更有价值,所以愿意捐更多钱。细节有代入感,关注细节大脑可以快速获得情感判断,直观地感觉好还是坏、大还是小、多还是少。所以,大脑关注细节还是想从中获取情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