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用户建立强势关联
一旦信息与自我建立关联,自我锁就会产生。自我锁中有一种加密方式就是让信息与自我建立强势关联。强势关联是将一件事、一个行为、一个状态、一个形象等与你整个人联系起来、等同起来。强势关联是信息触及了人们自我的核心,比如信息直指你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
心理学家哈特·布兰顿和她的同事们做过一个实验。在第一个环节,他们将被试分为两组,让他们分别阅读一篇关于学生接种流感疫苗的新闻报道,而这篇报道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主动接种了疫苗;另一个版本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接种疫苗。
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在被试对大学生打疫苗这一行为没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这条报道在被试的大脑中植入关于大部分大学生对打疫苗这一行为的态度和认知是怎样的,也就是告诉被试某个行为(打疫苗)在某个群体(大学生)的社会规范是什么。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研究人员让被试阅读一篇文章,内容是对愿意接种疫苗和不愿意接种疫苗这两种行为的评论,然后观察哪种评论对被试的影响更大。
一种评论将接种疫苗的行为与正面积极的人格特质关联起来,比如那些主动接种疫苗的人都是能为他人着想的人。
另一种评论将不愿意接种的行为与负面的人格特质关联起来,比如那些不愿意接种疫苗的人是不太能为他人着想的人。
这个环节是将接不接种疫苗与人格特质关联起来,让被试认识到接种疫苗和不接种疫苗的都是怎样的人。
实验结果发现,如果规范是大部分学生主动打疫苗,那么大家更容易被“不打疫苗(与规范相背的行为)是不为他人着想人”这样的评论影响,更容易主动去接种疫苗。这是因为当被试知道社会规范是大部分学生主动接种了疫苗时,他们更害怕如果自己不接种疫苗被边缘化的后果,让自己成为一个不为他人着想的人。这与人们的核心自我是相背离的,所以会积极主动接种疫苗,来保持自我的一致性,让自我避免负面的行为。
如果规范是大部分学生不打疫苗,那么大家更容易受到“打疫苗(与规范相背的行为)是为他人着想的人”这样的评论影响。这是信息让人们认识到某种行为正在威胁到自我的正面人格特质。人们为了让行为与积极正面自我认知保持一致,所以主动追随与正面的人格特质相关联的行为,即主动接种疫苗,让行为符合自我正面的人格特质。
这是被试在不知道社会规范是什么的情况下,对他们植入一个信念,再与人格特质关联后产生的效果。他们也通过实验证实了,如果被试对一些行为已经形成信念,比如被试认为学生应该主动接种疫苗,或者他们认为学生不应该接种疫苗,再将接种疫苗这一行为与人格特质关联起来,也会产生与以上实验相同的结果。对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人格特质的评价,对被试的影响更大。
其实,之所以人们对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人格特质的评价对被试的影响更大,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们会衡量违背社会规范的代价和好处。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人格特质的评价,让人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失”情感,所以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人们为了维持自我信念和认知的一致性,让自己符合自我认知,要尽量做一个好人。这其中能够精准地与人们在意的人格特质建立的关联就是强势关联。建立强势关联,人们就会自觉自动地围绕自我信念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想让公司里的一些工作存在倦怠感的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就可以将工作倦怠这一行为与自我建立强势关联,从而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你可以这样说,“大部分员工都在充分利用有效工作时间”,这是社会规范支持的行为。然后你可以说,“那些不能全情投入工作的人,是责任心不强的人”,这是与人格特质建立关联。你还可以进一步去解释为什么,一方面拖了其他员工的后腿,对同事的劳动成果不负责任;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和生活不负责任。这样一剂猛药灌进那些对工作有倦怠感的人的大脑里,他们会很容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