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指向要一致的原则
信息要想达到定向启动的效果,就要遵循三个最基本的一致性原则。这是让信息精准传达的保障。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一致性,即信息指向要一致。在一组信息中,不能每个单个信息都有各自的指向。信息组中的信息只能是递进关系,不能互不相干。如果用户接收的信息不能一致性地指向一个形象,大脑的联想就是混乱的,很难达到定向启动的效果。
在巴奇的实验中,他提供了五个单词,其中四个和老人相关,都统一指向了老人的形象。这能让人们在接收到这四个词的时候,联想到一个老人的样子。但是要想达到启动被试走路变慢的效果,就不只是联想到老人的样子就能实现的。如果人们联想到的是老人谈话的样子、吃饭的样子或者看电视的样子,这些形象恐怕都不能有效启动走路变慢的效果。
要想达到定向启动,词的选择是非常讲究的。最有效的做法是让被试联想到一个弯腰驼背、有气无力的老人形象。这就需要让信息组中的核心信息与启动形象相一致。而在“驼背、健忘、秃顶、满脸皱纹”这四个词中,与走路慢一致的词是驼背,其他三个词的关联并不直接。现在的年轻人也会有秃顶,而皱纹横生的老人也有可能身体健康。这些词能让人们联想到老人,但不一定能启动慢的行为。造句的时候,整个句子的核心要塑造和描绘一个驼背老人的形象,才能与慢的行为相一致。这就是联想到的形象与启动的行为高度一致。
当然,是否能有效启动,与被试的心境、对老人的态度以及被试的文化背景都有密切的关系。单就信息与启动行为之间的关系来看,感觉的一致性是有效启动的关键所在。
这里教给大家一个小方法,只要按照这个逻辑来设置信息,就能很好地达到定向启动的效果。我们都用过搜索引擎,如果你想买一条裙子,首先你会搜索“裙子”这个词,结果会出来一大堆的裙子,长的短的都有。这时你发现种类太多很难找到自己喜欢的,看到那么多裙子你也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一条短裙,于是你把搜索信息改成了“短裙”。结果还是会出现一大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短裙。你还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但是这样的搜索结果让你明确了自己想要的是一条长袖连衣短裙。于是你又缩小了搜索范围,你又加进去两个词“长袖”“连衣”,接下来又出现了一堆长袖连衣短裙。但是你认为你想要的是一条有花纹的长袖连衣短裙,于是你又添加了一个词“花纹”。一般情况下,在你加入3~5个关键词的时候,你就能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为什么不是加入的词越多,准确度越高呢?这是因为你加入的词越多限制越多,大脑提取就越困难,这样就不容易产生直觉锁。能让大脑快速得到满意答案的就在3~5个词的范围内,这样大脑能够顺利提取也能达到定向启动的效果。
所以,在一个有效的信息组中,单个信息元素的数量一般是3~5个。信息量太少的话,指向不精确,无法达到精准的启动。单个信息越多,信息越复杂,这也无法形成直觉锁。3~5个信息元素组成的信息组,既能说明问题,同时也能让信息带有情感。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又或者是其他的信息,都可以采取这种模式来设计。
另外,采用这种搜索式信息组建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后面所有的信息都是一致指向“裙子”这个词的。它的主体没有变,只是让信息的描述越来越精准。就像巴奇的实验,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是服务于“驼背”这个词的,而不应该服务于“皱纹、白头发”这些词。那样是无法启动人们走路变慢的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