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7=美好未来
我曾经做过一期节目,介绍求职简历应该怎么写。其中谈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面试官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经验还是潜质。换句话说就是他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我们可以借助《点球成金》这部影片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点球成金》这部影片讲述了美国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利用数据统计学选拔球员并最终获胜的真实案例。影片里有这样一个情景,老球探们围在一起开会,他们正在用传统的方式选拔球员。
一个球探说:“他不错,个头大、身体强壮、有天赋,而且轮廓鲜明,长得也不错。”
另一个人附和道:“是的,他的下巴很有型,是全能型的选手。”
有人问:“这个相貌好的球员击打能力如何呢?”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说:“他击打动作不错。球被他碰到就一下子弹出去老远,球场外都能听到击球的声音。”
男主角比利就问他们:“既然他那么厉害,那他的击球能力为什么不强?”
有人接着说:“他只是需要时间。”
……
这就是这些球探选拔球员的传统方式,看上去好像是在谈论八卦新闻。用几百万美元年薪签约一个球员,只是根据个头大小、强壮程度、好看与否、下巴是否有形等这些似乎有点荒谬的因素来判断其潜质。听到这些,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的总经理比利感觉这些球探挑选球员的方式实在是不着调,都没有说到问题的点上。他更关心的是球员的“击球率”,击球率高的球员身价都比较高,而球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经费紧缺。关键是,事实并没有证实签那些击球率高的球员,球队就必定能获得好成绩。
后来,比利感觉只有颠覆100多年来一直依赖的这套传统的球员选拔方式,才能改变球队的命运。他采用一种依靠计算机程序和数学模型分析比赛数据的方法,来选拔球员。这种选拔方式更关心的是球员的“上垒率”。他采用这套系统分析了诸多球员的数据,最终筛选出了几个购买费用不高,却极具潜力的球员。但是那些老球探并不看好这些球员。在他们眼里,这些球员几乎是毫无价值的。比利在一片批评和质疑中,坚持采用“赛伯计量学”指导球队运作。最终他带领这支球队,在2002年美国联盟西部赛中夺得了冠军,还取得了20场连胜的战绩。从此,统计学家取代球探成为棒球专家。很多球队也开始采用“赛伯计量学”指导球队运作。
看完这段球员的选拔方式的介绍,你有没有发现不管是传统模式还是数据分析模式,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对一个人未来的潜质做预测。不管用什么模式,都是在评估这些运动员的未来。同样的,无论是一个人、一只股票,还是一个产品,当下人们对它的判断都是指向未来的,都是对它们未来的可能性进行判断。相比过去和现在,未来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大。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潜质比现实更具吸引力。这其中的原因是潜质代表了未来,而对我们来说,不确定的未来更具吸引力,因为那里有变得更好、获得更多、成为更大的空间和可能。而所有确定的、既定的、一眼见底的东西都毫无吸引力。我在《成瘾:如何设计让人上瘾的产品、品牌和观念》这本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个观点:人们时刻都在抗拒真实的、有局限的自己,这也是在抗拒现实,而抗拒现实的动力来自人们认为未来会更好的心理。
让他人看到你的潜质,还不算最有说服力。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自吹自擂,而且有些人是特别善于想象而不太善于行动和执行的。要想让你的未来实现最优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能脱离现实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优化。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球探的传统挑选方法,以击球率为线索来对球员的未来进行优化,这种优化模式并不符合球队当前的境况。这对球队来说并不是最佳的选拔球员的模式。而后来比利采用的上垒率才真正符合球队目前的境况,才能为球队创造美好未来。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对未来的最佳优化模式是,现状与未来高度的匹配。球队资金紧张和传统选拔方式存在的瓶颈,符合这种现状的选拔模式就是采用新的标准“上垒率”。当然比利采用这样的选拔模式也是因为他看到了抓住现有线索就能通向未来的必然性。在决策中,人们捕捉的就是这种由过去和现实的线索通向美好未来的必然性。
心理学家在对猴子的大脑进行扫描时发现,当猴子看到绿灯亮起,预测到未来可能有果汁可以喝的时候,大脑的多巴胺被激活了。猴子看到绿灯释放多巴胺,是因为之前它在看到绿灯亮起时,管子里流出了果汁。根据过去的经验,猴子在绿灯和果汁之间建立了关联。以后猴子只要看到绿灯就会兴奋,这就说明它知道了这意味着有好事发生。线索与好事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必然的可能性。这样大脑才会释放多巴胺,促进人们产生积极的行动。
所以,在面试中你要想把自己推销出去,要能让他人相信你有潜质。那就需要你将过去和现实的那些线索与职位高度匹配起来。如果你应聘的是创意设计的职位,那你就要展示自己在设计方面所掌握的技能,比如手绘的能力、色彩运用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展示让他人可以看到借助你的这种能力通向一个不一样的美好的未来的必然性。而不是说一些“自己做事严谨,能够稳扎稳打,能与同事融洽相处”之类的不能与职位相匹配、不能通向美好未来的线索。
一个人也好,一个产品也好,一只股票也好,要想让人们感觉到其真实的美好前景,信息中美好未来与现实的比例应该是7比3,甚至是8比2。人们看重的当然是未来,但是要想让人们相信你有未来,或者相信用了某产品会有美好的未来,就需要适当地用过去的和现实的因素进行催化,制造一个现有线索通向美好未来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