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关联是情感强势增强
强势关联是在引导用户关注自己的感觉而不是行为。比如将喝咖啡这个行为,引导向对星巴克咖啡的喜好的感觉,再引向咖啡让我感觉自己是好是坏。
当看到厨房里的一块蛋糕时,你的情感并不是非常强烈,只有简单的喜欢和不喜欢。要想增强你对这块蛋糕的情感,我只需要告诉你这块蛋糕上刚爬过一只蟑螂,你顿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恶心。但是,这种情感还不是最强烈的,如果说这块蛋糕上会爬过蟑螂,是因为你不注意卫生,懒得打扫厨房的卫生,招来了很多蟑螂。这时,这种情感就会再次提升,因为这意味着你是个懒惰的人,你会产生一种自我厌恶感。这种厌恶感的指向就变了,从厌恶蛋糕变成了厌恶自我。这时,一块蛋糕引发的情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势增强。情感的增强是对人们影响效果的增强。
大米花你喜不喜欢吃呢?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喜好,大部分孩子都对它爱不释手。提到大米花,人们就会对其产生喜不喜欢、好不好的偏好和情感。但是,这时人们对大米花的情感并不是最强的,它还可以变得更强。我记得在一个大米花的包装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给你一个爱上我的理由。该产品添加了橄榄油、花青素和非活性益生菌,很健康很美味。”产品在告诉你这其中添加了橄榄油、花青素、非活性益生菌这些有益健康的成分。这在暗示你买这款产品就是在买健康。也就是说,吃它就能有一个理想中的好身体。这时你也只是认为可以放心给孩子们吃。添加了橄榄油、花青素、非活性益生菌这些有益健康的成分,这些信息的情感还不是最强的。而如果将产品与自己是怎样的人关联起来,你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良好的感觉。你可以感受一下,“这袋大米花口感真好”与有人说“你真是个会选东西的妈妈,选袋大米花都在为孩子的健康着想”,这两种感觉哪种对你影响更大?肯定是后者。这就是情感的不断增强,造成的信息影响强度的增强。
在强势关联中这种情感的增强,指向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自己,一个他人。也就是说,让自己感受到自己是怎样的人,还是让他人感受到自己是怎样的人。情感到达的对象的设定决定了你在设计和传播信息的时候的方式。这也决定了你的信息是否能够有效地增强。
“好丽友有仁有朋友”“孝敬爸妈就送脑白金”,这些就是让自己感受到,也让别人感受到自己是怎样的人的产品人格化的案例。而这种模式需要大力宣传才能实现这种效果,所以脑白金和好丽友都投入了大量的广告,这是为了送礼和收礼、分享和被分享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人格特质。也就是送礼的和分享的人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而收礼和接受分享的人也知道你是什么意图。
其实,很多时候微信就是一种情感多向传达的工具。你会发现有一群人他们经常会转发一些公众号文章,比如像“干销售,最重要的就是熬”“离开平台你什么都不是,很多员工看完都踏实地工作了”“男人,要像狼一样,充满血性”等,你认为这些人转发这些信息是为了激励自己吗?有激励自己的因素在里面,想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但是更多时候是为了向别人展示,在暗示自己的同时也暗示他人。转发信息为了暗示别人要做这样的人,让这种情感到达他人那里,这其中有控制他人的目的。
我曾看过一个女性饮料的广告,一个女孩喝了这种饮料,鼓起勇气去亲了自己的暗恋的男孩。这个广告暗示着只要喝了这个饮料就会成为一个勇敢的、胆大的、不再羞涩的女孩,就能大胆地表达和追求自己的爱。如果没有看过这个广告的男孩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会被吓到,一定会认为女孩疯了。我想每个喝这种饮料的人并不是想把自己的暗恋对象吓跑,而是为了勇敢表达自己的爱意。所以,这告诉我们要想达到广告中的效果,既表达了自己的爱意,也不让男孩感觉自己是个疯疯癫癫的女孩,这个广告的情感就要做到多向传达,让表达爱意的人和接受表达的人都明白过程中要表达的情感,知道他人这样的行为是在做什么。当男孩在接受女孩的吻的时候,看到女孩手中的饮料就会明白,是饮料的作用才让女孩鼓起勇气向自己示爱的。这说明女孩骨子里还是个内敛羞涩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所爱,聪明的女孩选择了能赐予自己勇气和力量的饮料。
所以,这个广告要想达到情感多向传达的目的,让女孩表达的爱意不被误解,就需要让表达情感者和接受情感者都能看到这条广告。这条广告是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的,广告投放量和覆盖率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范围,效果就不会很好。而脑白金和好丽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投入了大量的广告费,广告的覆盖面太密集且精准,这足以实现情感的多向传达,让收礼的人和送礼的人都知道送礼的用意。
总之,在情感增强的时候,情感传达的对象一定要精准设定,不然信息还是无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