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情感的事物发生关系
说到让一个产品带有情感,让人们一看就喜欢,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后天的一些方法进行弥补。那么,怎么补呢?这就需要让产品与情感鲜明的事物关联起来。
俄罗斯的导演库勒雪夫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个普通男性的照片。这位男士面部并没有明显的表情,从他的样子来看也看不出明显的性格特点。研究人员告诉被试这个人是盖世太保的头目。接着,被试就能从没有任何表情的脸上看到邪恶和厌恶。如果告诉被试这个人是抗击纳粹的英雄,那么被试便能在这张脸上看到友好和勇敢。同样,如果库勒雪夫让被试在看这张照片前看一个死去的女人的画面,然后再看这个男人的照片,被试会认为这个男人很伤心。如果让被试看孩子们开心玩耍的画面,然后再看这张照片,被试会认为这个男人很开心。如果你将一个没有鲜明情感的信息,比如人物、产品等与带有鲜明情感的信息进行关联,人们就会对其产生和带有鲜明情感信息一致的情感。由于这种效应是由俄罗斯的导演库勒雪夫发现的,所以被称作“库勒雪夫效应”。库勒雪夫效应告诉我们,情感能够改变人们的认知。人们可以将一前一后出现的事物建立关联,可以在本没有关系的事物之间自动建立关联。
要想让产品带有某种情感,就要让产品与带有鲜明情感的事物建立关联。简单的做法就是为产品配上带有鲜明情感的图片和画面,甚至是配上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故事。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将一种啤酒与一些愉悦的照片,比如海滨度假、热情相拥等图片叠加显示五次,也就是出现一次愉悦的照片再出现一次啤酒的照片,这样重复五次就会提升观众对啤酒的好感。同样的,如果顾客在购买饮料前,重复看了七八次满脸微笑的照片,顾客就会购买更多的饮料。如果顾客看到是沮丧的、愤怒的照片,就不会购买更多饮料。这就是让产品与情感鲜明的信息建立关联后,人们对产品产生了情感。
商家一定要意识到,想让用户在看到产品的时候产生什么情感,接下来就要以这种情感为基础去设计与产品相关的照片。有一次我带一岁多的女儿逛超市,她看到一个袋子一把抓住不放了,说她“要吃这个”,其实她根本就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我仔细一看原来是葡萄干。其实她根本咬不动,可是她才不管,因为她看到了包装袋上印着一个大大的小猪佩奇。她指着袋子说我要佩奇,这时我才明白她之所以要买是因为她喜欢小猪佩奇,于是她也认为和小猪佩奇有关的东西都很好吃。其实商家根本就不是在卖葡萄干,而是在卖小猪佩奇的图片。这其实就是商家把葡萄干这样一个毫无情感的食品与孩子印象中可爱的佩奇形象建立关联的效果。这样的关联让这个袋子有了情感,将某种美好快乐的体验与特定的语言、图片、音乐连接起来,就可以在特定的刺激和特定的情感反应之间建立关联。看到小猪佩奇就会激发孩子快乐美好的情感体验,所以会想要。
要想为产品匹配情感,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将其放入带有鲜明情感的情景中。如果先让你看一个女学生回答问题的视频,然后给你播放两段有关这个女孩生活环境的视频,一段视频是这个女孩生活在繁华的、富裕的富人区;另一段视频是这个女孩生活在脏乱差的穷人区。你认为你能客观地判断这个女孩学习的好坏吗?其实,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大部分人会根据女孩生活环境的好坏,来判断这个女孩学习的好坏。这是普林斯顿的心理学家做的一个实验。研究发现,看到女孩生活在穷人区的视频的被试,认为女孩学习能力差,只能答对一半的题;而看到富人区视频的被试,则认为女孩学习能力很强,能答对大部分的题。这就是一个人与带有不同情感的情景关联起来后,人们对这个人的认识随着与情感的关联发生了改变。
让产品与带有情感的信息关联起来是广告的使命。为了让一款啤酒带有正面的情感,可以让啤酒出现在朋友们聚会的情景中,让啤酒出现在朋友们谈笑间挥动的手中。啤酒出现在这样愉悦的情境中,就带有愉悦的情感。还有非常可乐的广告,其设定的情景是过节,大家团聚的时候喝非常可乐。这也是把不带鲜明感情色彩的产品放入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情景中,让非常可乐带有了鲜明的情感。
人们普遍认为故宫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神秘的、神圣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才有了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一些游客奇怪的行为——去抠故宫地上铺的小石子。他们大概是想沾沾皇家的贵气。故宫还强调这些石子只是普通的石子,没有收藏价值。在人们的心中,那些出现在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情景中的事物都会带有鲜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