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定向启动
当你打算到自助餐厅用餐的时候,总是想这次去了要放开大吃一顿。开自助餐厅的老板也很担心顾客有这种想法。其实,老板的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只要在顾客用餐的时候调整一下播放的音乐,顾客就会吃得少,而且吃得快,还会想要匆匆地离开。我们曾经在一家自助餐厅做过一项调查,观察顾客在餐厅播放节奏快慢不同的音乐时用餐的时间。当播放快节奏的音乐时,顾客咀嚼的速度会加快,期间很少停下来休息,而且会匆匆地吃完走人。同样的,他们吃的东西也没有比一般人更多。根本不像我们想的那样,顾客的用餐时间会很长,吃很多东西。在快节奏音乐的伴奏下,大部分顾客在45分钟到55分钟的时间内就会完成用餐。而在慢节奏音乐的伴奏下,顾客不但吃得慢,而且中间会停下来休息,这样一来他们吃的东西也会比一般人多。在舒缓音乐的伴奏下,大部分顾客的用餐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
顾客之所以有吃得快与慢的不同的反应,是因为播放的音乐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了人们的行为。快音乐启动了人们快的行为,咀嚼快,动作快,匆匆地离开。而慢音乐启动了人们慢的行为,吃得慢,动作放慢,想要休息。这就是定向启动的作用。定向启动就是指人们接收到的信息,让人联想到了特定的事物,产生了特定的影响,从而做出特定的行为。
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会让人产生一连串的联想。这些信息无论是人们无意间感知到的,还是有意识觉察到的,也无论是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还是想到的等,都会激起大脑一连串的复杂联想。一条信息进入大脑,就像往水里扔了一块石头,它会以信息点为中心扩散开来产生涟漪。就比如你看到一个苹果或者看到苹果这个词语,你会想到爱情、酸甜的味道、牛顿、手机、乔布斯或者一棵大树等。你可能联想到和苹果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任何人和事物。面对大脑的这种复杂的联想机制,要想实现定向启动,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只有深入了解大脑的联想机制,对信息做深度优化,才可以实现定向启动。商家的一些做法之所以成功,就是利用了定向启动的心理原理,占据了用户的大脑,只不过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做法符合了这样的心理学原理。
说到定向启动,就需要先了解一下启动效应。美国的心理学家约翰·巴奇是研究自动化和无意识加工的心理过程的权威,他是最早研究启动效应的的专家。他和同事在1990—1991年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来证实启动效应。在其中一个实验中,他给参与实验的被试看一组词,比如“福罗里达州、皱纹、痛苦、黄色的、马上”这五个词,并让被试从中任意挑出四个词组成一个句子。但研究人员向被试撒了一个谎,并没有告诉被试们测试真正的目的。
研究人员为其中一组被试提供的词是随机的,被试在重新排列组合这些词的时候不会产生特定联想。而给另一组提供的词有一半以上的含义与老年人相关,比如“驼背、健忘、秃顶、满脸皱纹”等。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被试在组合这个句子的时候,产生特定的联想——一个老人的形象。
被试们在完成了造句的任务之后,又被安排到大厅另一头的房间里去参加其他实验。从实验室到另一头的房间的过程,才是这个实验的关键所在。研究人员悄悄测量了被试们走完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结果巴奇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以老人为主题组合句子的被试,经过走廊所花的时间,明显长于另一组被试。也就是说,被试之前接受的那些信息,影响了他们随后的行为。
巴奇把这种现象称为“启动效应”,即人们所受到的前一刺激,能够影响到其对后续某一刺激的加工。这个实验发现一些被人们忽视的、无意识接收的信息,影响到了人们之后的行为。就比如用描写老年人的词语造句时,无意识接收的信息,影响了人们之后的行为——走路的速度变慢了。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这种改变是人们自动地、无意识地完成的。
巴奇提出这个理论后,很多心理学家重复了他的实验,但是却不能得出同样的结果。有些心理学家直接说启动效应并不存在。真的不存在吗?启动效应当然是存在的,就像我们在餐厅做的调查,节奏快而鲜明的音乐,的确启动了人们吃饭时加快咀嚼的行为。我们应该研究的是什么样的信息才能实现启动效应,而不是质疑它存不存在。这也是我们在做定向启动时面临的问题:我们的信息该如何有效启动人们的某种联想,甚至是某种行为呢?
由于大脑联想机制的复杂性,使得想要重复某种特定的效果,就需要对信息和环境以及其他条件做深入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搞清楚信息如何设置、在什么情况或条件下可以产生启动效应以及定向启动。就像在巴奇的实验中,如何在人们接受了那些和老人有关的词语之后,确定能启动人们的行为——走路变慢,而不是产生其他的反应。这才是关于定向启动我们要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