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设有效的参照点

2 重设有效的参照点

我曾经说过,人们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人们的大部分追求都是在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下产生的。

这里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你看到很多女孩看上去并不胖,但她们总是在减肥;你看到很多女孩长得并不丑,但是她们整天想着去美容和整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她们的参照标准存在问题。现如今大部分人认为网红脸才算漂亮,所以她们非要把自己整成那样大的眼睛和那样尖的下巴。很多女孩其实不胖,而她们认为自己胖,她们的参照点是什么呢?大部分时候是广告中的模特。其实,这和人们内心深处普遍存在一种对自己的抗拒心理有密切关系。

很多时候人们的参照点是个无法触及的假象和幻想,这个假象是通过非常专业的手段打造出来的。大部分的减肥广告中模特都是百里挑一或者万里挑一的健身模特,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健身房里,有专业的健身教练,通过饮食控制等一系列的严格训练才练成那样——有健美的马甲线。当你看到这样的模特拍摄的广告,看到他们的马甲线,看到他们的A4腰(A4纸宽的腰)……你认为只有瘦成这样才算瘦,此时商家就成功通过广告在你的心中预设了瘦的标准。看了广告再看看自己,没有A4腰、马甲线,顿时感觉自己好胖。

还有化妆品广告中,模特的皮肤吹弹可破、柔嫩白皙、360度无死角。这样的皮肤存在吗?恐怕只是极其少的个别现象。广告中模特的样子是各种后期技术包装的结果。你看到广告后就会认为健康的皮肤应该是那样的。一旦你有了这样的信念,你心中就有了追求完美皮肤和身材的参照点。商家做广告,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把你带上这条不归路——永远无法企及的超级完美皮肤和身材。这就是很多商家传播的信息中潜移默化地在做的事情——重置参照点。但是,这个标准大部分时候是不可触及的,这只会让你更不喜欢自己、更抗拒自己。实际上,那些明星不化妆、不打光,皮肤也是蜡黄蜡黄的。而你却因为一个广告不再喜欢自己了。这就是标准激起了你逃离的意志。

记得有一次我去买眼镜,在挑选的时候,感觉试戴哪个框都不舒服、不顺眼。这时我有点想放弃,服务员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问我说:“你的眼镜戴了多久了。”我说:“快三年了吧。”这时服务员对我说:“都戴了三年了,早该换了,一般眼镜一年半就要换,最多不能超过两年。”我还是头一回听专业人士说眼镜也是有寿命的,在我的观念里眼镜只有坏了的时候才会换。他给的这个标准让我顿时感觉自己戴的这个眼镜实在是太老了,随时都会有散架的可能。这样的说法让我感觉一直以来我在做一件错的事。他的这个标准成了我后来换眼镜的一个标准。人们最怕的就是自己一直以来以一种不自知、不如意、不理想的方式存在着。所以,这样的标准让我有逃离不理想状态的冲动。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自己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其实呢?你看看你穿的,你吃的,你说的话,你用的东西……有多少不是在他人的影响下做出选择的?恐怕寥寥无几。如果你心中的渴望能像很多产品那样有个追溯码的话,你就会发现,很多需求都是在他人的影响下产生的。人们没有那么明智和理性,很多事情都是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讲的是日本人的用品有多少是中国制造的。在进行街头采访的时候,大部分日本用户都认为自己很少用中国制造的产品。然后摄制组就来到一个用户的家中,一件一件查看他家的东西,是中国产的就搬出去。结果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当他们仔细去看产品标签的时候,发现大部分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结果搬到最后,家里几乎搬空了,只剩下几件用品。采用同样的方式,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人,让他们把身上穿的中国制造的衣服脱下来。大部分人认为自己从不买中国制造的东西,但当他们仔细翻看标签的时候,却都傻了眼。结果有一个女孩脱到最后,只剩下了内衣内裤,那还是因为不能再脱了留下的。不看这个小视频,中国制造在我的印象中只是概念,根本想不到中国制造会如此强大,几乎遍布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也许这个小视频有娱乐的成分在,但不影响其结果。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什么事情正悄悄地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正在被什么影响着。

这里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时候你会在网上看到那些化妆品广告代言明星卸妆后的真实照片并不像广告中那样光鲜亮丽,而你还是会消费他们代言的产品。这是因为广告给人们开启了一种可能,无论做出来是怎样的效果,总之是让人们看到了可以变成那样的可能,哪怕是画出来的、整出来的。这才是最重要的,标准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可能性。就像很多女孩用美图秀秀修自己的照片,她知道那不是自己真实的样子,但她就是喜欢那样的自己。这就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自我连接很多时候是思想和执念、意志的完成,而不是事实的完成。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看看你的书架或者衣架,看看有多少书是你没有看过的,看看有多少衣服你很少穿的。你会发现大部分书没有看,大部分衣服很少穿,那么你为什么还在不停地买呢?这就是因为你要的是买的感觉,而不是用的本身。你在买的那一刻的购买行为,已经实现了自我连接,即得到产品我会怎样的想法。之后,如果你能继续使用,那还是在一个想法的作用下完成的,那还是在自我连接。所以,人们在乎的是是否能够自我连接,开启一种可能,变成自我的想法。也就是产品是否激起了人们的想法,而不是真的有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你明明知道那些标准是不切实际的,你还是会追随,这就是因为标准给了你可能,开启了关于美好的可能。人们看重的是美好的想法本身,所以再离谱的美好标准人们也愿意追随。

生活中,人们渴望逃离一种状态,就是因为自己的参照点出了问题。而这参照点往往是过于完美的。只要你能展示完美的标准,人们就会愿意接受,人们就会抗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