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设定就会带锁

2 预先设定就会带锁

定向启动就是通过事先设定信息,把人们的行为引向特定的方向。你想让人们想到什么,或者把他们带向哪里,让他们感受到什么,就需要对信息做相应的设定。比如巴奇想让被试走路变慢,他设定的信息就一定要让人想到蹒跚的老人。要实现定向启动,预先设定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心理学又将其称作预置。我们可以通过预置信息来影响人们之后的行为。过去的某个刺激,若是影响了你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或者影响了你接收后来产生的另一个刺激的方式,便叫作预置。简单来说就是预先设定。

心理学家格伦·福斯特(Glen Foster)和詹姆斯·叶塞戴克(James Ysseldyke),在1976年做了一项意义深远的研究。这项实验挑战了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认知误区。研究者挑选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参与实验,他们有着十几年的工作经验。这些老师被随机分为四组,观看同一段视频。这段视频记录的是一个四年级的男生参加校内一系列活动的过程。这个男孩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各项指标都属于正常水平。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正常的学生,在这些老师的眼里却变得有问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这些老师观看视频前,研究人员向他们传达了不同的信息。他们分别向这四组老师描述了这个学生的特点。他们告诉第一组的老师,视频中的男孩是个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对第二组的老师说男孩是个没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对第三组的老师说男孩的心理发育滞后,唯独没有向第四组的老师传达任何信息。

看完视频后,研究人员请老师们填写一份关于这个孩子的问卷。结果发现,之前被告知孩子情绪不稳定、无能或心理有问题的老师,打分标准很苛刻,给孩子的评分都比较低。在他们看来,这个男孩在活动中,内心充斥着恐惧和冲突。事先给孩子贴上标签,真的让老师们产生了预期,他们都没有避免预置信息对判断的影响。而没有事先给孩子贴上标签的老师,对孩子没有任何预期,打分标准也没有那么苛刻。在他们眼中,视频中的孩子完全以正常的方式完成了任务。当然了,如果给这个孩子贴上正面的标签,比如他很聪明、很善于与同学们互动,也能产生相应的效果。

老师们之所以对孩子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就是因为研究人员事先在被试的大脑中植入了一个信念,也就是预先设定了老师们接下来对这个男孩的判断和理解。

你想让人们怎样去想一个苹果,你就可以在信息中进行怎样的设定。如果你只是说“一个苹果”,人们脑海中苹果的形象就是模糊的。而如果你说“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那么苹果的形象肯定就不同了。这两句话哪句能够让你瞬间产生生动的联想呢?一定是后者,因为这样的信息是带锁的。带锁就是设定了你联想的方向。“大”和“红”就是其中的方向。实验中没有进行事先设定的那组的老师,没有受到任何的引导。在他们眼中那个男孩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若事先设定了这个男孩是怎样的人,老师们就会怎样理解他的行为。同样的,商家的很多宣传行为都是对产品的预设,比如在鸡蛋的包装盒上印上“安全、无农药残留、无抗生素”。这就是在预设你对鸡蛋的理解和看法,把它引向正面的方向。

上面这些做法是在将人们引向特定的联想对象,或者是引导人们以特定的方式理解对象。那么,如果我们想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某种情感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在信息中继续加锁。比如要想唤起人们对一个红苹果的惋惜感,就可以说“一个红苹果掉在地上,摔烂了”。这时人们脑子里刚刚构建起来的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会随着这句话一起摔在地上,心中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惋惜感。

在商业行为中,要想进行有效的信息预设,首先要明确你想要的是什么。至少你应该清楚地知道这几个问题:

你想要用户怎么理解你的产品?比如高档的、优质的还是时尚的等;

你要让用户感受到什么?比如亲切感、活力感、安全感、高级感等;

你要让用户联想到什么?比如沙滩、大海、阳光等。

无论你是想让用户想到什么、发现什么,还是怎么看、怎么理解,你都要在信息中加锁。锁就是一种限制,把用户的大脑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如果你希望用户把你的产品理解为高档的,就要在信息中设定能让人们联想到高档的信息,比如奢华、名流、尊荣、显赫、典范等描述高贵的词。可口可乐的广告通常要给人以活力感,所以在文案中就设定能表达活力的词语,比如阳光、青春、火热等。

一条有效的信息,一定是预先做了设定的,一定是你有了一个目标以后,通过在信息中加锁,将人们的大脑思维引向你希望他们去的方向。这其中重要的是,你知道要把用户带向哪里,另外就是在信息中加锁,限制大脑的联想范围。你一定要有一个概念,文案中的每个词、每句话以及每个图案都有预设功能。你要考虑到你加进去的每一个词和图案分别具有什么功能,人们看到后会想到什么,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