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转变给人理性的错觉

1 情感转变给人理性的错觉

牛粪在印度人眼里是个宝。他们看到牛粪会捡回家晒起来当作燃料,甚至还会把牛尿当饮料喝。这是因为牛在印度人的心目中是神物,他们会把牛的排泄物当宝一样对待,从不认为牛粪是恶心的。而如果你的孩子第一次看到牛粪,觉得很好奇走上去看的时候,你一定不会让他靠近。你会说:“好恶心啊,上面有很多病菌,快离它远点。”你想用这种方式来让他感受到正确的情感——恶心,从而促使他做出正确的行为——绕开它。而这种恶心感是由于你对牛粪的理解造成的。这里强调的是理解,你认为牛粪很脏,有很多病菌,所以很恶心。我们就是利用这样的认知,让人们体验到恶心感,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的。如果没有这种恶心感,你是不会绕开它、躲着它的。但是,它真的是你想象的那样恶心吗?不一定。而且也不是你碰一下就会感染病菌的。不然印度人也不会把它当作宝贝收集起来。这就是人们的认知不同,对其感觉也不同。人们就是通过这种看似理性的认知来唤起感觉,影响人们的行为的。情感和认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都是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就是说,认知决定着人们的感觉,感觉决定着人们的认知。

很多时候,人们在决策过程的中,认为自己做出了理性的判断,但其实还是在围绕情感兜圈子。整个决策过程是信息改变了人们心中的情感,事实一点都没有变,而这种情感的改变给了人们理性的错觉。我们一定要记住:重要的是受众的感觉,而不是你的行为。你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唤起了受众什么样的感觉。你要想借助理性锁将受众的大脑深度上锁,就要引导他们将注意力和意志投入到感觉上。

当你看到“面包”和“呕吐物”这两个词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哪个词对你的影响更大?我想大部分人会认为“呕吐物”对自己的影响更大。假设有一块香喷喷的面包放在你的面前,你很想吃。但是,再把呕吐物的照片放在你面前,或者和你谈起呕吐物的事情,你马上就会对面包失去兴趣。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人们对这两者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呕吐物比面包带有更强烈的情感,呕吐物更明显让人感到恶心,让人想要回避。这也说明信息中的情感是有强弱之分的。信息中情感的增强,会让人们对事物的偏好发生逆转,同样,也可以影响人们的判断。

如果一个大碗里面装有软糖,其中100粒是红色的。旁边的小碗里装着50粒软糖,其中红色软糖的比例比大碗中的要高。也就是说,你从小碗里拿到红色软糖的概率要高于大碗。而且两个碗上分别标着拿到红色糖的概率,大碗是7%,小碗是10%。如果让你从中选出红色糖,你会从哪个碗里选呢?这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阿姆赫斯特学院的心理学家维罗妮卡·丹尼斯-拉吉(Veronika Denes-Raj)、西摩尔·爱泼斯坦(Seymour Epstein)等三位心理学家在1994年做的一项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被试都选择了大碗。你不免会问,人们的理性呢?明明标着小碗的概率更高,为什么非要从大碗里选呢?人们都认为大碗里的红色糖更多,而小碗里的较少。人们对多与少的直观情感,左右着人们的理性决策。这个实验表明,很多时候人们所谓的理性,更多的是情感制造的错觉。人们理性的决策模式,在内心深处还是受制于情感的。也就是说,人们的理性更多的还是围绕信息中情感的强弱来决策的,而不是绝对的理性。人们的理性决策根本就脱离不了情感的左右。

假设你在天猫购物,提交订单的时候由于库存短缺,系统提示你“有20%的可能会在三天后收到包裹”。看到这样的提示,你是不是想要取消订单呢?20%的概率让你感觉三天后收到包裹的可能性不大。于是,你转去京东商城去购买这款产品,可是在你下订单的时候,还是由于库存短缺,系统提示你“有20%的可能会在三天后收到一个印着京东LOGO的红色大包裹”。这次你是不是更愿意接受三天后收到包裹可能性不大的事实呢?本来是同样的事实,你为什么会接受后者而不接受前者呢?这就是因为后者增强了提示的情感,让你感觉包裹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它在提示中加入了生动形象的、具体的、细节的描述,比如印有京东LOGO的、红色的大包裹。看到这些信息,你的脑海中马上就会出现一个形象的画面。这样的获得感,降低了你对只有20%概率的敏感度。大脑对形象的获得,让人们感觉这个包裹就在眼前触手可及。这就是人们自认为做出了理性的决策,但还是在情感的左右下,对同样的情况做出了不同的决策反应。

人们看似理性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情感左右的。直觉通过对信息赋予情感告诉你哪个好哪个坏,让你做出快速的决策;而理性通过情感来判断哪个更好哪个更坏,从而做出自认为更理性的决策。要想借助人们的理性思维改变其行为和判断,就需要在信息的情感强弱上进行调整。情感越强,对人们的影响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