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未来的未来
人们在追随某一事物的时候,一定是认为它可以满足自我意志和情感的需求,或者是发现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时间会证实人们对事物的期待是否会实现。当时间证明一个事物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时候,大脑就会开始怀疑那些自己坚信不疑的东西。你的产品、品牌和观点就会失去吸引人的魅力。这时你该如何通过时间优化,来对受众的大脑进行深度影响呢?
在《华尔街之狼》这部电影中,华尔街的老手哈纳对刚入华尔街的乔丹·贝尔福特说:“华尔街第一要义是,无论是沃伦·巴菲特还是吉米·巴菲特,没有人知道股价是跌还是涨,股票经纪人更不知道。这些都是飘忽不定的、摸不着看不见的,元素周期表上找不到的……我们什么也不创造。所以假设你有一个客户花8元买了一只股票,现在涨到了16元,他乐开了花,想清算兑现,拿钱走人。这可不行,那样的话股票就成了真钱。那该怎么办?你得给他继续找金子,给他们提供额外的想法,制造另外一种发财的可能。让他们拿收益再投另外一只股票,就这样不断地投。他一定每一次都会投,因为他们都是瘾君子。你就这么一直做,无休无止。这时他们认为自己是土豪了,理论上他们也真的是赚了。我们这些经纪人,从中收的佣金可就是实实在在的现金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真相,要想不断地牵制他人,就需要不断地提供美好的可能。我在《成瘾:如何设计让人上瘾的产品、品牌和观念》一书中也重点阐述了这一点,人们要的是更多、更好、更大,而不是具体的东西。电影中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一个投资金融P2P的朋友。起初他也很担心会被套牢,所以只投了1万元试试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实在是抗拒不了巨大收益的诱惑,结果越玩越大。巨大的诱惑促使他从各个渠道借钱往里面投,身边很多人都劝他早点脱身,但是面对着那个平台不断提供的更大、更多的回报,他根本停不下来,摆脱不了自己的贪婪。最终的结局是平台倒闭,他血本无归。这样的例子不是少数。
无论你是做品牌还是做产品,一旦你与消费者建立了联系,就需要不断地对前景进行优化,也就是要不断地为他们开启更美好的未来和可能。因为人们会对一种感觉产生适应性,一旦适应就会对目标失去兴趣,离你而去。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具有持续吸引力的目标,都是对未来不断优化的结果。就比如苹果之所以能有持续的吸引力,是因为他们在不断创新。他们在不断地推出新款式、新产品和新技术,也就是在对公司和用户的前景不断地进行优化。用户永远要的是更多、更大。用户能够感到更多、更大就在未来,才会对你有兴趣。
对未来优化的极致是将未来指向更加深远的未来——人们无法触及的未来。我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把当下的努力指向更遥远的未来,把当下的努力状态优化向更加遥远的未来。这个未来可能是你在此生无法触及的,不是眼前的、当下的、自身的。这种对未来更加深远的优化把你努力奋斗的价值指向了更加遥远的未来——子孙后代。通过这样的优化,你可以削弱人们在当下患得患失的心态,更加脚踏实地去努力奋斗。当人们把目光盯在实实在在的事物上的时候,或者当人们不能如愿的时候,你就可以把那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推向人们无法触及的、更遥远的未来。这样人们才有可能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
人的自我存在的根基是时间感,如果人没有了时间感,那么自我也会消失。自我要的永远不是当下的东西。当下没有完美、没有更好、没有可能,这些都在未来。自我存在于时间里、思想里,永远存在于下一个目标中。自我是一个永远无法触及的东西,它永远要更进一步,更完善、更好、更高。自我永远都在寻求新的替代。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曾经说过:“自我总是存在于未来当中,它是我们试图把自己变成某种东西时的目标所在。但这就意味着,只要我们活着,自我就不存在——至少是没有固定的、完成了的自我。自我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自我就是没有实现,没有完善,没有如愿,没有圆满的我,它在未来。
你要想借助未来优化自己的信息,就要让信息与未来的自我发生关系。让人们根据信息提供的线索感觉到,根据线索前行,自我在未来可以变得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