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的自我意志
人们有正向偏见这样的自我认知和信念,这种自我认知和信念决定了人们的行为,也就决定了人们有什么样的自我意志。我们先来看什么是自我意志,看一个心理实验你就马上明白了。心理学家先让被试为一个杯子定价,比如被试认为这个杯子值10元。然后免费把杯子送给被试。过了一小时后,研究人员问被试愿意多少钱把这个杯子卖掉。结果发现被试要15元才愿意把杯子给卖掉。杯子没有变,其中变的是什么呢?首先发生改变的是被试对杯子的情感,杯子成了我的,是我的一部分。杯子和自我发生关系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认为它和别的杯子不一样了,比别的杯子要好,认为它应该更值钱,这就是自我意志产生了。因为人们对自我存在正向偏见。所以,人们会认为自己的杯子比一般的杯子要好。所以,在自我意志的作用下被试想要把杯子卖15元。杯子依旧是那个杯子,而在被试心中的价值却提升了,这就是自我意志的作用。自我意志是自我的执念,和事实没有太大关系。就像玩游戏时,你一开始玩就想要赢。即使什么都得不到,你也会沉迷其中。这其中就是自我意志产生了,想要赢的执念本身在起作用。
自我意志产生后,一方面人们普遍以某种方式偏爱着自己已有的偏见,也就是对其产生情感,更相信、更偏爱自己的观点。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偏见同化”,就是,我做了与自我信念(我是个好人,一个能够为别人伸出援手的人)不一致的行为,导致我后来再不断地做一些事情来证实自己没有做错,比如返回去、打电话问警察等。这些都是想要证明自己不是那样的人,事情并不是很严重。我骨子里偏爱着自己是个见义勇为的人的自我信念,遇到与其相左的事情时,我会努力地维护自我的信念。
另一方面,人们会积极主动地证实自己的自我信念,搜索能够证实自我信念的信息,做那些与自我信念一致的事情,而不是证伪它。这就是所谓的证实偏见,人们普遍偏好能够证实自我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面临的一种局面。
男孩:“你不应该穿这件有大花纹的衣服。”
女孩:“可是我喜欢亮丽的颜色,因为这样显得很有活力!难道你不喜欢大花纹图案吗?”
男孩:“我只是想教你穿得有点品位,我感觉素雅一点的图案更时尚。”
女孩:“我是个很有品位的人啊!正是因为有品位才选择亮丽的大花纹图案。你感觉我没有品位吗?难道我穿成这样是为了丢人现眼吗?”
男孩:“人人都以为自己有品位,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能看出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有品位的人,都在做着证实自己有品位的事情——女孩选择穿大花纹图案的衣服,而男孩指出女孩这样很没品位。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有品位的人,并且都想要证明这一点。
你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呢?诚实的人吗?聪明的人吗……无论你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或者想成为怎样的人,都需要你做出与这种人相一致的行为。你认为自己是个诚实的人,就会做一些诚实的事,比如对朋友不撒谎,对妻子忠诚等。你需要做一些事情,或者找到一些能证明自己是那样的人的证据和行为。当你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时,你会倾向于关注那些与自我信念一致的信息和事物。心理学家托马斯·基洛维奇就说:“检验涉及既定信念的证据时,人们往往看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并得出自己希望得到的结论。”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人们的自我信念一旦产生,就会步入一种局面,即保持、进入一种状态——证实自己是那样的存在,或抗拒、逃离一种状态——避免自己成为与自我信念不一致的存在。变成、成为、证实、保持、持续、逃离、抗拒一种状态是人们普遍的自我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