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如何自带好感
情感匹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事物本身带有情感,另一种是将事物与带有情感的信息关联起来。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让事物自带情感。
前段时间我看了冯小刚的电影《芳华》,网上宣传剧中的女二号,长着一张“高级脸”,提到一个词“高级感”。虽然这样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为电影做宣传,但我还是想要了解一下,人们是怎样定义高级感的。在网上一查,还真有人整理出了高级脸的几个特点,比如:脸型立体、眼距偏宽、颧骨偏高、下颌偏方……虽然整理者注明了仅供娱乐,非科学分析,但我们不要认为这只是八卦娱乐。其实人们就是这样去看一个人的,也许只是他提出的这几条不是很贴切罢了。人们对一个人的长相好不好看、喜欢不喜欢的判断,是瞬间自动完成的。人们眼中的一张高级脸,其实很多时候是这张脸自带正面情感。人们的确能够通过线条、轮廓和立体程度对一张脸好不好看做出判断,这是因为线条和形状中有情感。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亚历克斯·托多罗夫(Alex Todorov)做过一个实验,就人们对陌生人的判断进行了研究。他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陌生面孔的照片,这些人都是一些参加参议院、国会议员和地方长官竞选的政治人物,学生对他们并不了解。然后让学生们对这些人的可爱程度和办事能力做出评估。结果是这些学生对这些照片的评估高度一致。在大选结束后,研究人员拿着学生的评估结果与大选结果做了比较。结果发现,胜败结果和学生对照片的评估的结果高度一致。学生们仅通过对一张照片短暂的一瞥就能断定谁能在大选中获胜,这让研究人员感觉不可思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被试通过力量和可信度两方面的因素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这其中人们就是通过面部线条轮廓以及表情做出判断的。线条、轮廓和形状能传达出信息。就比如方下巴是强势的表现,微笑是自信的表现等,大脑就是能从这些信息中推断出一个人的内在特质的。
我们单独来看三种图形,它们分别是:圆、三角、方形。单看这三种图形你就会产生一种模糊的感觉。好像圆没有什么攻击性,给人以容易接近的感觉;而方形给人以平稳的力量感;三角则给人以攻击感,有入侵的感觉。当然了不单单是线条图形中带有情感,颜色、味道、声音、音符、字符等一切信息都带有情感,只是信息的强弱程度不同罢了。这里我想强调一下颜色是非常直观的带有情感的元素。颜色中带有情感更为鲜明直观,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神秘的感觉,蓝色给人深邃感等。如果你穿一身黑色的衣服,就给人一种凝重、庄重的沉重感。如果你穿一身红色的衣服就有一种奔放、热烈的感觉等。在这个时候,颜色对你的影响要强于款式对你的影响。即便你没有意识到颜色的存在,也会让你无意识地对事物产生偏好倾向。人们就是从这些信息中捕捉到情感的。
让一条文字信息带有情感还是比较容易的,如“今天的地铁好挤”与“今天的地铁挤得连我妈都认不出我了”以上两种陈述中,那条信息更能让你有感觉?让你有鲜明的情感?一定是后者。为什么呢?因为它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当你借助形容词或者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一种状态的时候,信息会瞬间变得有情感。不单是句子表达的方式可以带有情感,字体也是可以带有情感的。在“得到”APP首页,白底中竖写着几个大字:“一起建设一所终身大学”,这几个字的字体非常工整,而且粗壮,无意间给人一种枯燥和严肃的距离感。只要修改一下标语的字体和颜色,采用一些活泼轻快一点的字体,稍微带点颜色,就会让人们感觉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就会拉近与用户之间距离,就会在瞬间抓住初次访问的用户。不然人们每次打开这个界面的时候,都会先启动一种微弱的抗拒的情绪。一旦打开APP,大脑就得到一种暗示,要开始一件枯燥的事情。前不久,这款APP首页的字体变成了橙色,这让用户感觉活泼轻松了不少。如果它的新广告语“知识就在得到”能够采用比较活泼纤细的字体,会给人更加亲近和轻松的感觉。这就是字体中所带的情感。
如何设计自带好感的产品,或者说如何设计出带有正面情感的产品和信息,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需要对设计、设计心理以及消费心理有深刻认识。自带情感的产品,就是产品自身在释放着一种正面的情感。苹果产品大部分都做到了自带情感,第一眼你就喜欢。同样的,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人,你看一眼就不喜欢,这也是自带情感。自带情感就是你要让用户感觉到你想表达的情感,当然首先你要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