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素有尊师重教传统,两千多年前创办私学、授徒传道的孔子一直被后人尊崇为“圣人”和“万世师表”就是一个典型。中国的学校教育也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有了类似今天的学校教育机构。现代意义的学校则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孱弱的旧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开办有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了学校当然就需要教师,1896年来自江苏常州的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筹办南洋公学,开启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先河。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师范教育焕发了新生、实现了转型。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办学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并依此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以培养新中国建设和发展所需师资。改革开放后,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转移,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得以回归,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被党和政府视为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性民生工程”,社会各界对教师培养、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新时代呼唤新的教师教育。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颁发的教师队伍建设文件。根据这份纲领性文件,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明确了要“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旨在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奏响了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的新乐章,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进入了新时期。
江苏理工学院创办于1984年,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职责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也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师范院校——不仅培养了大批以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能型”教师为主要特征的职业学校师资,而且主动顺应所在区域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厚植“双师”培养基因,培养以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教师为代表的基础教育师资,为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的教师队伍输送人才。
在多年的教师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卓越的培养理念、优秀的教师、优良的教材、齐全的设施以及适切的教法,此外就是对教育保持热情和持续研究——因为教育既是一项永恒的道德事业,同时又是一项无时不在变化的创造性工作。上述必要却不一定充分的优秀师资人才培养条件一方面可以部分“拿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借鉴”,但更为关键的则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主体去创新创造。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有个口号是“教育因你而改变”,“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教育的场域正在迅速扩大,‘学校在窗外’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本着这样的思考,我校教师教育学院筹划编撰“新时代教师教育系列丛书”,计划在三年时间内,每年出版几本学院教师研究和思考教师教育的著作和教材,其中首批出版的有李德方研究员主编的旨在帮助师范生和有志于教育者以及正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了解学术论文基本特征并掌握其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著作《怎样写文章——学术论文写作项目化教程》、杜秀花教授的以提高小学双语教师的双语教育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著作《小学双语教育原理与实践》,以及邢敏村副教授研究如何帮助师范生快速提高书写技能的著作《怎样练字更有效》等。这些著作的出版一方面将有助于增添教师教育的资源,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著作者求教方家、提升自我,进而搭建起与国内同行和研究者们进行交流联系的桥梁,共同为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是为序。
朱林生
2020年8月于中吴正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