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科教学的要求、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必须具有可行性与协调性,以确保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关注学科间和学生间的差异性
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各学科设计双语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例如,初中双语物理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学会用双语来表达学科的概念、原理、规律,并和生活、生产的实际结合起来,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是实现双语教学目标中的学科学习目标。初中双语化学教学则侧重于对学科的双语词汇的掌握和识别,能阅读有关的报刊、文献、文摘,识别并获取有用的信息,比较侧重于语言学习目标。
不同年龄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对事物的分辨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教学目标也要有所差异。如初中的双语物理教学侧重于对物理现象的了解,希望从双语教学中寻求有益于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促进教学发展的东西;而高中的双语物理教学则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索并有能力在双语教学过后,体会双语物理教学的价值。
(二)目标之间以及目标与其他积极的非预期效应的相容性
教育目标是一个系统,因此,在目标设计中,人们必须考虑目标之间的一致性,这就是说,目标之间不能互相冲突。目标相冲突就会造成教育活动的混乱,就可能使学生无所适从,这是需要尽量避免的。
目标与其他积极的非预期效应的相容性,指设计的目标要尽可能有利于各种积极效应的实现。这里所谓的非预期效应是指在人们规定的结果之外,教育活动可能出现的其他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一个目标,在它实现的过程中,出现消极效应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出现积极效应的可能性,这时设计者就要十分谨慎。
(三)目标要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如果设计的双语教学目标过于空泛,没有实际内容,就不可能正确引导双语教学实践。所以,在进行大范围的实践前,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验(十个人左右个别调查或访谈乃至小班实行双语教学),如果结果证明已设计的双语教学目标是可行的,再到双语班级(整体)进行常规授课,以便全面实现学科双语教学目标。
(四)目标要有层次性、连续性和协调性
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活动,人们不能期望学生一下子就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目标的层次要与学生接受教育的层次相适应,同时,教育目标本身也要有层次。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整体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层次、连续和协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要对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各类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具体到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还需要结合实际对预先的安排做一定的调整,以保证各类目标的实现和均衡分布。
(五)正确地分配目标的权重
目标的权重由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决定。目标是说明预期成果的,它指明我们要做的工作有哪些,重点应放在哪里,以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些什么。目标的制定还必须同时确定目标的优先顺序。
对于教育活动来说,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目标的实现相对地说要比实现其他目标更为重要,这种确定目标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工作,我们称之为确定目标的优先顺序。确定目标的优先顺序是极其重要的,它有利于保证在时间等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优先实现重要的目标。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和目标的优先顺序通常以目标权重的方式加以表示,在学业成绩的评价中,就是以每一测验题的分数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