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双语社会—心理环境建设

二、小学双语社会—心理环境建设

社会—心理环境是影响第二语言及双语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目前我国双语教育过程中显现出问题较多的一个方面,需要给以关注和加强建设。

(一)要正确对待双语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宽容、平和、期待的心态

我国的双语教育起步较晚,方方面面都处于探索时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正因为其非常弱小,才更需要全社会的呵护。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沉默期”“语际语”及不应有的偏差、负效应等需要正确对待和归因,双语教师、双语学生需要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宽容、期待和鼓励。当然,各种讨论、批评,总体出发点是为了双语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双语教育的发展,有讨论、有批评也是正常的。其实,对待双语教育、双语教师、双语学生的良好的社会心态、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基准点,不是需要人人说双语教育好没有缺点,也不需要举双手拥护双语教育,而是认可双语教育是一种有客观社会需求的教育形式,是我国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一种体现,可以给他一点阳光去灿烂,给他一片天空去翱翔。

(二)营造师生之间的良好心理氛围

“一枝一叶总关情”,每个学生心理上都有一架天平,时时对教师的爱心进行衡量,这是一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就会产生心理呼应。所以在双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应保持良好的心绪,调整好心态,每天以一个和善、友爱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微笑对待学生,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创造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班级心理氛围。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手势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在给学生英语日记、周记或作业的评语中,恰当运用鼓励性的评语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会给学生一种慰藉、一种鼓励、一种鞭策。教师在给学生的作业加注评语时,要体现多样性和艺术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时,批评要少,更多的要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鼓起继续学习的勇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批改作业时表扬中要有期望,通过评语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便在学习上再接再厉、精益求精。这样,教师的评价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分数或等级,而是充满鼓励和温情的发自内心的“寄语”。

(三)研究影响双语学习的社会-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

由于环境与第一语言习得者不同,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不同程度上都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与心理因素比较多。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包括动机、态度、兴趣和自信心等。这些问题处理得好能推动学习,若忽视其重要性,可能会严重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成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无形的压力来自周围的同学,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全体学生正确处理第二语言学习中出现的社会-心理因素,绝不能等闲视之。[5]

1.动机(motivation)与态度(attitude)

动机是驱动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动力。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保持正确与持久的动力是学好第二语言的前提。有些人仅凭一时的兴趣学习,遇到困难容易气馁,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动机。

国外一般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动机分成两类:融合型与工具型。前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融合于所学语言的文化,后者则仅将第二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说英语的国家学习英语的学生中,第一种类型的人对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比较充分,学习态度积极,最终成效也高;而后一种类型的人有临时需要或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不再需要这一工具或考试结束后就不再努力,结果往往半途而废。在中国学习英语的情况与西方国家不同,大部分人学习英语都是出于学业或工作需要,不可能都出国,与西方文化融合。因此可以说他们都是“工具型”的学习者。但这并不能说,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学好外语。只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动机,持之以恒,消除走捷径的侥幸心理,就能学好外语。

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它的内涵很广,但基本上只有积极与消极两类。持积极态度的人学得快,学得好;反之,则效果不佳。虽然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成年人,处世态度已经定型,思维方式也已成熟,初学第二语言时,那些看似简单的单词很绕口,语法规则不容易记,又不愿意放下架子。即使是小学生,在课堂上说错了外语,有时也会惹来一阵笑声。虽然大多数笑声是善意的,但是笑者无意,说者难堪。久而久之,也可能使学习者产生压力,甚至反感。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与鼓励。教师应经常告诉学生,学习一种语言,哪怕是第一语言,不犯错误是不可能学好的。对于说错外语的学生不仅不能有丝毫的责备,而且要十分爱护,指出错误后应让他再试一次,直到说得比较正确再给予表扬。这种循循善诱的精神,每个教师都应具备,而对于双语和外语教师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第二语言还应具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每一种语言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则,学习第二语言就是学会遵循这些规则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盲从固然不可取,不根据语言规则去学习和自以为是的编造也是徒劳无益的。人们不是经常看到一些可以学好外语的学生,由于浮躁而事倍功半吗?

2.兴趣(interest)

过去我们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研究甚少,似乎只要解决了动机问题,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说,“兴趣”不应与“娱乐”混淆,也不能被看成是对感知的直接刺激。我们应从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思维的深处发现兴趣的源头,使学生觉得双语学习、外语学习既有意义又十分有趣,而不是说一些肤浅的笑话让学生取乐。同时,兴趣的概念又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应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双语和外语的兴趣:如小学生学习外语与唱歌、游戏、表演等活动相结合等。然而,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们的兴趣,吸引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除了在教学中尽量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外,还可注意让学生从他们的业余爱好中发挥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有些学生擅长绘画或操作计算机,教师可请他们协助制作多媒体教具;有些学生有各种音乐才能,也可请他们做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表演;等等。

由于学习第二语言有一些与其他课程不同的要求,如掌握崭新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学习该语言的文化等,绝大部分学生对不同的语言文化都充满着好奇,对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跃跃欲试,希望掌握各种语言知识与能力,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既是极为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

3.自信心(self-confidence)

中国学生在双语教育中、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遇到的困难很多:外语环境很有限;适合他们的双语、外语教学材料较少;在家里,很多家长都不能与孩子用外语对话,或像辅导语文、数学那样帮助孩子。这就需要双语教师、外语教师十分热情地对待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

除了经常鼓励学生的进步外,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正确对待他们的语言错误。应该看到,学习第二语言时犯各种语音、词汇和语法错误是正常的现象。为了让学生不断改正语言错误,又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分析哪些是必须纠正的错误,什么时候以及如何纠正它们。一般说来,影响交际意义的语言错误是必须纠正的,如动词时态、重要的动词与介词短语、固定搭配等。

纠正错误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学生表达完以后,而不宜随时打断学生的说话或回答。一个学生的错误可以由他自己纠正,也可请其他同学帮助纠正,目的是通过纠正错误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语言质量。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要求高一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则不要太苛求完美。

总之,“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类既受环境的影响,也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改进和创造有利于人发展的环境”[6]。环境伴随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环境影响人。同时,人的观念也可以改变和造就环境,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推动自身内部的和谐,积极创造环境、适应环境、控制环境当是明智举措。

双语教育环境是双语教育工作者应极力营造的,但双语大环境的建设又是全民的事,打造人文大环境,营造浓郁双语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QUESTIONS

1.Why do we build bilingual environment?

2.What would be most important in building better bilingual environment?Why?

3.What would be most difficult in creating better bilingual environment?Why?

4.Which is more difficult,building visible bilingual environment or creating invisible bilingual environment?Why?

5.How do we build visible bilingual environment in primary school?

6.How do we create invisible bilingual environment in primary school?

Discussion and Presentation Topics:

1.What would you do in building better bilingual environment if you were a bilingual teacher of a primary school?

2.How would you create better bilingual environment if you were a principal of a primary school?

【注释】

[1]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41-42.

[2]王立波.零岁开始的婴幼儿英汉双语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4(3):35-36.

[3][美]夏洛(Chaillé,C.),[美]布里坦(Britain,L.).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M].高潇怡,梁玉华,孙瑾,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5.

[4]余强.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38-239.

[5]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1-94.

[6]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