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的目的、特征与实质

三、双语教育的目的、特征与实质

通过对双语教育含义的分析以及几组常用术语的辨析,我们可以尝试着概括出双语教育的目的、特征和实质。

双语教育的目的具有多样性。虽然双语教育十分强调儿童的第二语言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但这并不是双语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从双语教育获得的最终结果来看,其目的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来确定。

第一,学科目的。双语教育必须达到与单语教育系统完全相同的学科目的,如双语数学课必须达到与单语数学课相同的数学学科目的,不能降低学科要求。

第二,语言目的。双语教育的语言目的是使儿童两种语言的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使儿童两种语言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使他们具备的对两种民族语言文化的鉴赏能力能相互促进。

第三,个人发展的目的。双语教育也是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的,期望通过双语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使儿童的潜能(语言及非语言的)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掘。

第四,满足社会对双语人才需求的目的。大多数开展双语教育的国家,尤其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单语国家,其双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需求。

第五,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的目的。满足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乃至民族和谐共处、避免国家分裂的需要,这是双语多语国家进行双语教育的主要目的。

双语教育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概括地说有下列几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而且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其中外语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手段,而不是内容。若仅仅开设一门外语课,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双语教育。

第二,双语教育通过创设大量模拟的外语情境,使儿童尽可能自然直观地习得和学习外语。

第三,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体系、教育系统,它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复杂性。

第四,双语教育是一个国家完整的教育系统,单纯的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要实施真正的双语教育还需要外部环境、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合力作用。[36]

双语教育的实质,是用两种教育语言来促进儿童两种语言能力的发展,进而满足个人和社会对双语与双语人才的需求。

QUESTIONS

1.What is bilingual education?What is bilingual teaching?What is their relationship?

2.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3.Try to differentiate and analyse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4.How do we distinguish first language(L1),second language(L2),and a foreign language?

5.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6.Try to differentiate and analyse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7.How do we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the nature,and the purpose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注释】

[1][英]希格登(Higgleton,E.).钱伯斯基础英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韦氏新大学词典(第9版)[M].北京·广州·上海·西安: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

[3][美]斯图尔特·B.弗莱克斯纳.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M].《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编译组,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朗文出版公司编.朗文当代英语辞典:英语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英国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编.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英]辛克莱尔.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英]辛克莱(Sinclair,J.).COBUILD 英汉双解词典[M].《柯伯英汉双解词典》编译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8][英]普洛克特(Procter,P.).剑桥国际英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现代英汉双解大词典(增补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0]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缩印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2]《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

[13]李华驹.21世纪大英汉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韦氏新大学词典(第9版)[M].北京·广州·上海·西安: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150.

[15]转引自闫露.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实施模式和分析框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2):1.

[16]转引自闫露.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实施模式和分析框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2):1.

[17]转引自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

[18][加拿大]W.F.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45.

[19]Cummins,J.(1997)Introduction.In J.Cum:mins and D.Corson(eds.)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Volume 5.Dordrecht,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20]张正东.论双语教学[J].北京: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8.

[2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缩印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64.

[22]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55.

[23]钟启泉.“双语教学”之我见[J].全球教育展望,2003(2):5-6.

[24]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27-28.

[25]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J].历史研究,1980(1):4.

[26]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27-28,7-8,11-12.

[27]黄艳.浅析世界双语教育类型[J].民族教育研究,1998(2):41,6.

[28][加拿大]W.F.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26.

[29][加拿大]W.F.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38.

[30]余强.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9.

[31][加拿大]W.F.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8-9.

[32]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7-8.

[33]吕良环.双语教学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0(4):67-68.

[34]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8-90.

[35]郭卫东.论双语教育的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76-78.

[36]黄艳.浅析世界双语教育类型[J].民族教育研究,1998(2):41,6.